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 鸡球虫病简介 | 第10-12页 |
1.1 鸡球虫的分类 | 第10页 |
1.2 鸡球虫的生活史 | 第10-11页 |
1.3 鸡球虫病的危害 | 第11-12页 |
2 鸡球虫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2.1 目前使用的抗球虫药现状 | 第12-15页 |
2.2 鸡球虫病的疫苗防治 | 第15-17页 |
3 二甲氧苄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4 青蒿素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4.1 青蒿素抗疟原虫作用的研究 | 第19-20页 |
4.2 ART抗鸡球虫作用的研究 | 第20页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试验部分 | 第28-76页 |
第一章 青蒿素对E tenella第三代裂殖子线粒体膜电位、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28-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29-30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1.3 方法 | 第31-33页 |
2 结果 | 第33-37页 |
2.1 收集到的裂殖子 | 第33-34页 |
2.2 青蒿素对E.tenella第三代裂殖子线粒体膜电位的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青蒿素对E.tenella第三代裂殖子凋亡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 青蒿素对E.tenella第三代裂殖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二章 青蒿素与抗菌增效剂联合抗鸡球虫的疗效试验 | 第41-54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1.3 药效判定标准 | 第44-46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2.1 临床症状及眼观病变 | 第46-47页 |
2.2 各组试验鸡体重变化情况 | 第47-48页 |
2.3 各组试验鸡的血便记分 | 第48-49页 |
2.4 各组试验鸡的抗球虫指数 | 第49-50页 |
2.5 各组试验鸡的免疫器官指数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青蒿素与DVD联合用药最佳剂量的选择 | 第54-63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1.3 药效判定标准 | 第56-57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2.1 临床症状 | 第57-58页 |
2.2 体重变化情况 | 第58页 |
2.3 抗球虫指数 | 第58-59页 |
2.4 免疫器官指数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青蒿素与DVD的协同效应以及对试验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3-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1.1 材料 | 第64-6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5-68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2.1 临床症状 | 第68页 |
2.2 各组试验鸡的血便记分 | 第68-69页 |
2.3 药物对鸡群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盲肠病变计分、抗球虫指数的影响 | 第69页 |
2.4 各组试验鸡的血清生化指标 | 第69-71页 |
2.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全文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