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超材料研究概述 | 第12-18页 |
1.3 超材料模拟EIT的研究现状 | 第18-31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2. EIT超材料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33-53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基于机械谐振子模型的EIT效应产生机理分析 | 第34-40页 |
2.2.1 单谐振子系统 | 第34-35页 |
2.2.2 双谐振子耦合系统 | 第35-39页 |
2.2.3 三谐振子耦合系统 | 第39-40页 |
2.3 偶极子耦合效应的研究 | 第40-49页 |
2.3.1 偶极子相互作用模型 | 第41-43页 |
2.3.2 U形SRR环的激励方式 | 第43-45页 |
2.3.3 两个U形开口谐振环间的耦合 | 第45-49页 |
2.4 EIT超材料的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旋转及偏振可调EIT电磁超材料的构造与研究 | 第53-61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结构设计与实验制作 | 第54-55页 |
3.3 可调控EIT的仿真及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3.4 可调控EIT效应的产生机理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双频带EIT超材料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 第61-74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61-64页 |
4.2 模型设计与实验制作 | 第64-65页 |
4.3 双EIT透射特性的产生 | 第65-67页 |
4.4 等效偶极子间的干涉分析 | 第67-71页 |
4.5 慢光特性的研究 | 第71-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宽频带极化不敏感EIT超材料的设计及研究 | 第74-84页 |
5.1 理论分析 | 第74-76页 |
5.2 一体化EIT结构设计 | 第76-78页 |
5.3 宽频带极化不敏感EIT谐振峰的形成 | 第78-81页 |
5.4 慢光特性的分析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基于EIT谐振的太赫兹波传感器设计与研究 | 第84-96页 |
6.1 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的研究概述 | 第84-87页 |
6.2 超材料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 第87-89页 |
6.2.1 谐振频率移动原理 | 第87-88页 |
6.2.2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参数 | 第88-89页 |
6.3 太赫兹EIT超材料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 | 第89-95页 |
6.3.1 模型设计 | 第89-90页 |
6.3.2 EIT谐振峰的形成及产生机理分析 | 第90-92页 |
6.3.3 EIT超材料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分析 | 第92-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6-97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7页 |
7.3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