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中的“斗图”现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一、关于“斗图” | 第10页 |
二、关于“网络表情” | 第10-13页 |
三、关于“恶搞”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5页 |
二、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三、参与观察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斗图”现象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17-18页 |
一、设计目的 | 第17页 |
二、设计内容 | 第17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问卷分析 | 第18-25页 |
一、“斗图”使用者分析 | 第18-19页 |
二、斗图情况分析 | 第19-21页 |
三、斗图现象的传播路径追踪 | 第21-23页 |
四、“斗图”现象背后的快感体验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网络社交中斗图表情的定义与区分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从表情形式上分 | 第25-28页 |
一、纯文字的斗图表情 | 第25-26页 |
二、纯图像的斗图表情 | 第26-27页 |
三、图文结合的斗图表情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从使用目的上分 | 第28-33页 |
一、对抗性斗图表情 | 第28-31页 |
二、过渡性斗图表情 | 第31-33页 |
第三节 从表情数量上分 | 第33-35页 |
一、单张表情图 | 第33页 |
二、成组表情图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网络斗图的流变与衍化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斗图表情的历史流变 | 第35-40页 |
一、网络表情符号化阶段 | 第35-36页 |
二、网络表情图形化阶段 | 第36-37页 |
三、网络表情图像化阶段 | 第37-40页 |
第二节 中国式“斗”文化的衍化 | 第40-43页 |
第五章 “斗图”现象流行的内在逻辑 | 第43-51页 |
第一节 语言学上的功能 | 第43-46页 |
一、社交语言的进化 | 第44-45页 |
二、态势语言的重要性 | 第45页 |
三、视觉修辞的表现力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形式上的普适性 | 第46-51页 |
一、斗图活动的多维性 | 第46-48页 |
二、表情文件的轻便性 | 第48-49页 |
三、表情制作的低门槛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斗图”社交的现实意义 | 第51-64页 |
第一节 “斗图”现象的正面意义 | 第51-59页 |
一、商业领域的新宠 | 第51-53页 |
二、民主参与的新形式 | 第53-55页 |
三、作为亚文化的形式抵抗 | 第55-59页 |
第二节 对“斗图”现象的反思 | 第59-64页 |
一、“斗图”带来的沟通歧义 | 第59-61页 |
二、注意力的滥用 | 第61-62页 |
三、道德的边界和法律的底线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