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水体氮素的来源、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1 氮素来源及水体中的存在形式 | 第11-12页 |
1.1.2 氮素污染的危害 | 第12页 |
1.2 生物脱氮 | 第12-15页 |
1.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 | 第15-25页 |
1.3.1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发现 | 第16-17页 |
1.3.2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的作用机理 | 第19-22页 |
1.3.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的关键酶系 | 第22-24页 |
1.3.5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SBR反应器概述 | 第25-27页 |
1.5 海绵铁概述 | 第27页 |
1.6 课题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7页 |
1.6.2 课题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6.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页 |
1.6.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菌株2-5的16S rR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9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2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细菌DNA提取 | 第29-30页 |
2.2.2 细菌基因组PCR扩增 | 第30-31页 |
2.2.3 PCR产物回收 | 第31-32页 |
2.2.4 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3.1 16S rRNA测序 | 第32-33页 |
2.3.2 16S rRNA同源性分析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菌株2-5的氨化、异养硝化及好氧反硝化特性 | 第36-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36页 |
3.1.2 培养基 | 第36页 |
3.1.3 实验废水水质 | 第36-37页 |
3.1.4 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2.1 菌株2-5的扩大培养 | 第37页 |
3.2.2 菌株2-5对有机氮、氨氮、硝态氮以及混合氮源的利用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3.1 菌株2-5氨化作用 | 第37-38页 |
3.3.2 菌株2-5异养硝化特性 | 第38-39页 |
3.3.3 菌株2-5好氧反硝化特性 | 第39-41页 |
3.3.3.1 以NO_3~--N为唯一氮源的好氧反硝化特性 | 第39-40页 |
3.3.3.2 以NO_2~--N为唯一氮源的好氧反硝化特性 | 第40-41页 |
3.3.4 菌株2-5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研究 | 第41-43页 |
3.3.4.1 以NH_4~+-N和NO_3~--N为复合氮源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 第41-42页 |
3.3.4.2 以NH_4~+-N和以NO_2~--N为复合氮源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NO_3~--N/NH_4~+-N对菌株2-5及其强化的SBR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4-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菌株来源 | 第44页 |
4.1.2 实验装置和废水水质 | 第44-46页 |
4.1.3 分析指标和方法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4.3.1 NO_3~--N/NH_4~+-N对不同反应器COD降解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NO_3~--N/NH_4~+-N对不同反应器TN降解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NO_3~--N/NH_4~+-N对不同反应器NO_3~--N降解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NO_3~--N/NH_4~+-N对不同反应器NH_4~+-N降解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5 NO_3~--N/NH_4~+-N对不同反应器以NO_2~--N降解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6 NO_3~--N/NH_4~+-N对不同反应器硝化与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菌2-5强化、换水方式及外加碳源对SBR反应器脱氮效能影响 | 第56-68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5.1.1 菌株来源 | 第56页 |
5.1.2 接种活性污泥来源 | 第56页 |
5.1.3 实验装置和废水水质 | 第56-57页 |
5.1.4 分析指标和方法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1 菌株2-5的扩大培养 | 第57页 |
5.2.2 菌株2-5强化的SBR反应器运行 | 第57页 |
5.2.3 换水方式对SBR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 | 第57页 |
5.2.4 外加碳源对SBR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5.3.1 菌2-5强化的SBR反应器脱氮性能 | 第58-61页 |
5.3.2 不同反应器运行周期内各形态氮及COD浓度变化 | 第61-62页 |
5.3.3 换水方式对不同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 | 第62-65页 |
5.3.4 外加碳源对不同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