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1.1 噬菌体概述 | 第14页 |
1.2 噬菌体在水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作用 | 第14-15页 |
1.3 噬菌体介导基因转移机制 | 第15-16页 |
1.4 污水处理系统及其他环境中噬菌体携带耐药基因情况 | 第16-17页 |
1.5 噬菌体在抗生素耐药基因传播中的研究 | 第17-20页 |
1.6 环境中噬菌体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6.1 环境噬菌体丰度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2 噬菌体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污水处理系统中多重耐药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耐药基因研究 | 第26-4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32页 |
2.2.1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2.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27-28页 |
2.2.3 培养基与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2.2.4 药敏纸片 | 第29-30页 |
2.2.5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引物选择 | 第30-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2.3.1 多重耐药菌株的分离 | 第32页 |
2.3.2 宿主菌药敏实验 | 第32页 |
2.3.3 噬菌体的分离 | 第32-33页 |
2.3.4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及16srRNA测序 | 第33页 |
2.3.5 噬菌体DNA提取 | 第33-34页 |
2.3.6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 第34-35页 |
2.3.7 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 | 第35页 |
2.3.8 一步生长曲线 | 第35页 |
2.3.9 噬菌体对温度敏感性测定 | 第35页 |
2.3.10 噬菌体对pH敏感性测定 | 第35-36页 |
2.4 结果 | 第36-43页 |
2.4.1 多重耐药细菌与噬菌体的分离 | 第36页 |
2.4.2 宿主菌药敏实验 | 第36-37页 |
2.4.3 最佳感染复数 | 第37页 |
2.4.4 噬菌体YZ1一步生长曲线 | 第37页 |
2.4.5 温度、pH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6 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 第38-42页 |
2.4.7 噬菌体与宿主基因组中耐药基因检测 | 第42-43页 |
2.5 讨论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卫河新乡市区段水体中噬菌体宏基因组中耐药基因检测 | 第46-58页 |
3.1 前言 | 第46-47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47-49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47页 |
3.2.2 水样预处理及浓缩过滤 | 第47-48页 |
3.2.3 噬菌体DNA的提取 | 第48页 |
3.2.4 水体细菌DNA的提取 | 第48-49页 |
3.2.5 噬菌体丰度 | 第49页 |
3.2.6 定量引物 | 第49页 |
3.3 结果 | 第49-56页 |
3.3.1 原始水样浓缩 | 第49-50页 |
3.3.2 噬菌体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度研究 | 第50-51页 |
3.3.3 卫河噬菌体宏基因组中耐药基因多样性研究 | 第51-52页 |
3.3.4 噬菌体宏基因组上耐药基因丰度研究 | 第52-54页 |
3.3.5 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3.4 讨论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亚抑制剂量抗生素暴露下噬菌体对细菌和耐药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58-74页 |
4.1 前言 | 第58-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59页 |
4.2.2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 | 第59页 |
4.2.3 噬菌体原液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4 细菌DNA的提取 | 第60页 |
4.2.5 培养器中条件设置 | 第60页 |
4.2.6 细菌计数 | 第60页 |
4.2.7 定量引物 | 第60-61页 |
4.2.8 高通量测序 | 第61页 |
4.3 结果 | 第61-70页 |
4.3.1 可培养菌株的分离 | 第61页 |
4.3.2 培养器中四环素耐药细菌及其耐药基因丰度研究 | 第61-63页 |
4.3.3 培养器中阿奇霉素耐药细菌及其耐药基因丰度 | 第63-65页 |
4.3.4 对blaCTX-M、qnrA、sul1基因丰度影响 | 第65-68页 |
4.3.5 高通量测序 | 第68-70页 |
4.4 讨论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