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PPP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PPP项目融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PPP资产证券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分析和国内PPP资产证券化融资发展现状 | 第16-25页 |
2.1 PPP项目概述 | 第16-18页 |
2.1.1 PPP定义与内涵 | 第16页 |
2.1.2 PPP主要特征及作用 | 第16页 |
2.1.3 PPP模式典型结构 | 第16-17页 |
2.1.4 PPP主要运作模式 | 第17页 |
2.1.5 PPP项目主要融资方式 | 第17-18页 |
2.2 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18-19页 |
2.2.1 资产证券化概念 | 第18页 |
2.2.2 资产证券化主要分类 | 第18-19页 |
2.3 PPP资产证券化融资概述 | 第19-20页 |
2.3.1 PPP资产证券化简介 | 第19页 |
2.3.2 国内PPP资产证券化融资作用 | 第19-20页 |
2.4 国内PPP资产证券化融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0-25页 |
2.4.1 国内PPP资产证券化融资发展进程及现状 | 第20-22页 |
2.4.2 国内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 第25-37页 |
3.1 虎门绿源PPP项目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基本情况 | 第25-28页 |
3.1.1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交易结构 | 第26-27页 |
3.1.2 证券化产品结构介绍 | 第27-28页 |
3.1.3 专项计划信用增级方式 | 第28页 |
3.2 虎门绿源PPP项目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存在的问题及优点 | 第28-37页 |
3.2.1 原始权益人不能确保持续经营和及时履行差额支付承诺 | 第28-29页 |
3.2.2 原始权益人未设置PPP项目服务机构候补预案 | 第29页 |
3.2.3 证券化产品收益与风险不对等 | 第29-30页 |
3.2.4 证券化产品层级设计单一 | 第30页 |
3.2.5 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类型单一且涉及地域范围较小 | 第30页 |
3.2.6 SPV未做到真正的“风险隔离” | 第30-31页 |
3.2.7 专项计划预测现金流与证券化产品各期本息支付不完全匹配 | 第31-34页 |
3.2.8 原始权益人选择的中介机构资质优良 | 第34-35页 |
3.2.9 PPP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基本覆盖项目后期运营期限 | 第35-36页 |
3.2.10 专项计划基础资产转让合法合规 | 第36页 |
3.2.11 PPP项目相关信息公布及时全面 | 第36-37页 |
4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对策 | 第37-43页 |
4.1 原始权益人应增强主体综合能力 | 第37-38页 |
4.1.1 原始权益人应确保企业持续运营 | 第37页 |
4.1.2 差额支付承诺人应提升自身差额支付能力 | 第37-38页 |
4.1.3 资产服务机构应向投资者明确项目责任主体 | 第38页 |
4.2 PPP证券化产品预期收益应与投资者承担风险相匹配 | 第38页 |
4.3 细化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层级 | 第38页 |
4.4 提供优质基础资产组合,为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 | 第38-39页 |
4.5 原始权益人应完善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 | 第39-40页 |
4.6 尽力做好未来现金流与证券化产品各期本息支付的匹配 | 第40页 |
4.7 原始权益人应选择资质较强的中介机构 | 第40-41页 |
4.7.1 原始权益人应选择实力较强的计划管理人 | 第40页 |
4.7.2 原始权益人应选择管理规范的托管人 | 第40-41页 |
4.7.3 原始权益人应选择担保实力较强的担保人 | 第41页 |
4.7.4 原始权益人可引入多家公信力较强的评级机构 | 第41页 |
4.8 PPP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应尽力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 | 第41-42页 |
4.9 原始权益人应确保基础资产无权利受限 | 第42页 |
4.10 原始权益人应定期及时公布PPP项目相关信息 | 第42-4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43页 |
5.2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43页 |
5.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