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创新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高校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17-24页 |
2.1 “协同”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2.1.1 “协同”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2 “协同学”理论解析 | 第18页 |
2.2 “协同育人”模式简述 | 第18-21页 |
2.2.1 “协同育人”的含义 | 第18-19页 |
2.2.2 “协同育人”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2.2.3 “协同育人”的实现方式 | 第20-21页 |
2.3 高校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21-24页 |
2.3.1 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第21-22页 |
2.3.2 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 第22页 |
2.3.3 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质 | 第22-24页 |
第3章 推进高校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 | 第24-30页 |
3.1 推进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24-25页 |
3.1.2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 | 第25-26页 |
3.1.3 系统科学的协同学理论 | 第26-27页 |
3.2 推进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据 | 第27-30页 |
3.2.1 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 | 第27页 |
3.2.2 逻辑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 第27-28页 |
3.2.3 逻辑契合: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可能 | 第28-30页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表现 | 第30-34页 |
4.1.1 学科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形式化 | 第30-31页 |
4.1.2 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连续性 | 第31-33页 |
4.1.3 教学内容——其他专业课程缺乏价值引领 | 第33-34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原因 | 第34-38页 |
4.2.1 实用型专业学科与个人现实需求更易契合 | 第34-35页 |
4.2.2 单一专业学科设置与全面育人目标不相适应 | 第35-36页 |
4.2.3 其他学科与思政学科教学内容缺乏相互观照 | 第36-38页 |
第5章 高校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路径 | 第38-49页 |
5.1 遵循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38-40页 |
5.1.1 立德树人,育人主旨明确化 | 第38-39页 |
5.1.2 遵循规律,实施过程科学化 | 第39页 |
5.1.3 直面现实,教育行动实效化 | 第39-40页 |
5.2 明确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0-44页 |
5.2.1 目标协同——一致性的育人理念 | 第40-41页 |
5.2.2 主体协同——整合化的教育网络 | 第41-42页 |
5.2.3 内容协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 第42-43页 |
5.2.4 方法协同——跨学科的教育视角 | 第43-44页 |
5.3 探索多学科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第44-49页 |
5.3.1 体制确立——全方位的机制保障 | 第44页 |
5.3.2 部门沟通——交叉性的部门互动 | 第44-46页 |
5.3.3 全员育人——融合性的课程体系 | 第46-47页 |
5.3.4 激励制度——人性化的适当鼓励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