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干扰素 | 第10-11页 |
1.2 干扰素介导的信号通路 | 第11-13页 |
1.3 干扰素调节因子 | 第13-14页 |
1.4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 | 第14-15页 |
1.5 干扰素刺激基因 | 第15-16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7-2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7-21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18-19页 |
2.1.3 质粒载体、菌种与细胞株 | 第19-20页 |
2.1.4 引物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3 相关软件 | 第2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2.4.1 总mRNA提取 | 第21页 |
2.4.2 同源克隆 | 第21-22页 |
2.4.3 草鱼IRF9和STAT2末端扩增 | 第22页 |
2.4.4 草鱼IRF9与STAT2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22-23页 |
2.4.5 草鱼IRF9与STAT2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23页 |
2.4.6 草鱼IRF9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纯化 | 第23-24页 |
2.4.7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页 |
2.4.8 非放射性凝胶阻滞分析 | 第24页 |
2.4.9 细胞转染 | 第24-25页 |
2.4.10 免疫共沉淀 | 第25-27页 |
2.4.11 GST-pulldown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3.1 草鱼IRF9和STAT2的克隆分析 | 第29-34页 |
3.1.1 全长克隆 | 第29-30页 |
3.1.2 序列分析 | 第30-34页 |
3.2 草鱼IRF9与STAT2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4-36页 |
3.3 草鱼IRF9与STAT2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36-39页 |
3.3.1 草鱼IRF9与STAT2在polyI:C刺激下的组织表达 | 第36-37页 |
3.3.2 草鱼IRF9与STAT2在LPS刺激下的组织表达 | 第37-39页 |
3.4 草鱼IRF9的原核蛋白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3.5 草鱼IRF9与IFN及PKR启动子的亲和分析 | 第40页 |
3.6 草鱼IRF9对IFN及PKR的转录调控分析 | 第40-42页 |
3.7 草鱼IRF9和STAT2对IFN、PKR的转录调控分析 | 第42-43页 |
3.8 草鱼IRF9与STAT2免疫共沉淀分析 | 第43-45页 |
3.8.1 真核表达载体pCMV-IRF9-FLAG和pCMV-STAT2-HA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4页 |
3.8.2 草鱼IRF9与STAT2免疫共沉淀 | 第44-45页 |
3.9 GST-pulldown分析 | 第45-48页 |
3.9.1 ST2-936-GST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45-46页 |
3.9.2 GST-pulldown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1页 |
4.1 草鱼IRF9与STAT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4.2 草鱼IRF9与STAT2组织表达分析 | 第49页 |
4.3 草鱼IRF9与STAT2协同上调IFN与PKR转录水平 | 第49-50页 |
4.4 草鱼IRF9与STAT2相互作用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51-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5.2 创新点 | 第51页 |
5.3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