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PDCoV概述 | 第12-14页 |
1.1.1 PDCoV的形态结构 | 第12页 |
1.1.2 PDCoV的培养特性 | 第12页 |
1.1.3 PDCoV的基因组结构 | 第12-13页 |
1.1.4 PDCoV编码的主要蛋白 | 第13-14页 |
1.1.5 PDCoV的流行特点 | 第14页 |
1.1.6 PDCoV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 | 第14页 |
1.2 PDCoV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1.2.1 常规PCR检测 | 第15页 |
1.2.2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15页 |
1.2.3 LAMP检测 | 第15-16页 |
1.2.4 ELISA检测 | 第16页 |
1.2.5 单抗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1.2.6 其他检测方法 | 第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4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病料、血清及初乳 | 第19页 |
2.1.2 抗体 | 第19页 |
2.1.3 实验所用溶液 | 第19页 |
2.1.4 其他相关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34页 |
2.2.1 PDCoVM全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1-23页 |
2.2.2 PDCoVM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25页 |
2.2.3 pET32a-M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25-26页 |
2.2.4 pET32a-M重组蛋白的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28页 |
2.2.5 重组pET32a-M蛋白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0页 |
2.2.6 PDCo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2.2.7 PDCoV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3.1 PDCoV-M全基因扩增 | 第34页 |
3.2 PDCoV-M的原核表达 | 第34-38页 |
3.2.1 PDCoV-M表达产物的扩增 | 第34-35页 |
3.2.2 重组表达质粒PDCoV-M,的酶切鉴定及原核表达 | 第35-36页 |
3.2.3 重组蛋白pET32a-M的可溶性检测 | 第36-37页 |
3.2.4 pET32a-M蛋白的纯化及反应原性鉴定 | 第37-38页 |
3.3 重组pET32a-M蛋白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8-42页 |
3.3.1 重组蛋白pET32a-M,抗原和阴阳性血清的最适稀释浓度 | 第38页 |
3.3.2 最佳包被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3 封闭液的确定 | 第39页 |
3.3.4 酶标二抗最佳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39页 |
3.3.5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7 底物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 | 第40页 |
3.3.8 特异性试验 | 第40-41页 |
3.3.9 重复性试验 | 第41页 |
3.3.10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1-42页 |
3.4 重组pET32a-M蛋白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46页 |
3.4.1 重组蛋白pET32a-M,抗原和阴阳性初乳的最适稀释浓度 | 第42-43页 |
3.4.2 最佳包被时间的确定 | 第43页 |
3.4.3 封闭液的确定 | 第43页 |
3.4.4 酶标二抗最佳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3.4.5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44页 |
3.4.6 特异性试验 | 第44-45页 |
3.4.7 重复性试验 | 第45-46页 |
3.4.8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6页 |
3.5 PDCo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49页 |
3.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6-47页 |
3.5.2 溶解曲线的分析 | 第47页 |
3.5.3 特异性分析 | 第47-48页 |
3.5.4 重复性分析 | 第48页 |
3.5.5 灵敏度分析 | 第48-49页 |
3.5.6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9页 |
3.6 PDCoV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9-53页 |
3.6.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9-50页 |
3.6.2 LAMP体系的优化 | 第50页 |
3.6.3 LAMP 特异性试验 | 第50-51页 |
3.6.4 LAMP敏感性试验 | 第51-52页 |
3.6.5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PDCoV-M全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第53页 |
4.2 重组pET32a-M蛋白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 重组pET32a-M蛋白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页 |
4.4 PDCo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55页 |
4.5 PDCoV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