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女性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绪论 | 第6-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现实意义 | 第7页 |
| 2、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1、国外已有研究 | 第8-10页 |
| 2、国内已有研究 | 第10-11页 |
| 3、国内外文献反思 | 第11-12页 |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12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12-16页 |
| (一)性教育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文献法 | 第13页 |
| 2、访谈法 | 第13页 |
| 3、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14页 |
| 3、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三、B社区流动女性青少年性教育调查现状 | 第16-26页 |
| (一)调查对象 | 第16页 |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6-26页 |
| 四、小组工作针对社区流动女性青少年性教育介入过程 | 第26-30页 |
| (一)小组概况 | 第26页 |
| (二)小组分析 | 第26-30页 |
| 五、流动女性青少年性教育小组服务评估 | 第30-34页 |
| (一)小组过程评估 | 第30-31页 |
| 1、关于小组参与度的评估 | 第30-31页 |
| 2、关于小组活动形式的评估 | 第31页 |
| (二)小组效果评估 | 第31-34页 |
| 1、对小组效果的客观评估 | 第31-32页 |
| 2、社工的自我评估 | 第32-34页 |
| 六、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女性青少年性教育的反思 | 第34-39页 |
| (一)实务方法的反思 | 第34-37页 |
| 1、单性别性教育效果更佳 | 第34页 |
| 2、性教育对象要包括家庭 | 第34-35页 |
| 3、小组活动形式要多样 | 第35页 |
| 4、贯穿小组始终的评估更能凸显活动效果 | 第35-36页 |
| 5、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当前阻力 | 第36-37页 |
| (二)实务模式的反思 | 第37页 |
| (三)社会工作者角色反思 | 第37-39页 |
| 1、社工在介入性教育过程中需承担更多资源者的作用 | 第37-38页 |
| 2、社工应承担更多宏观层面的倡导者角色 | 第38-39页 |
| 注释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1 图表名称 | 第42-43页 |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43-45页 |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第45-46页 |
| 附录4 小组活动计划书 | 第4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