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2.1 抑郁 | 第10-12页 |
2.1.1 抑郁的定义 | 第10-11页 |
2.1.2 青少年抑郁 | 第11页 |
2.1.3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2.2 中职学生 | 第12页 |
2.3 家庭教育 | 第12-18页 |
2.3.1 家庭教育 | 第12-14页 |
2.3.2 家庭教育指导 | 第14页 |
2.3.3 家庭环境 | 第14-15页 |
2.3.4 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15-17页 |
2.3.5 家庭环境与抑郁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2.4 积极心理学 | 第18-21页 |
2.4.1 积极心理学定义 | 第18-19页 |
2.4.2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研究领域 | 第19页 |
2.4.3 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抑郁 | 第19-20页 |
2.4.4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研究 | 第20-21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3.1.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3.1.2 调查研究法 | 第21页 |
3.1.3 实验研究法 | 第21页 |
3.2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4章 研究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 第23-2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4.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4.3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4.4.1 被试 | 第23-25页 |
4.4.2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4.4.3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4.5 结果 | 第25-28页 |
4.5.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第25-28页 |
第5章 研究2家庭环境与抑郁因子的关系研究 | 第28-3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5.2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5.3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5.4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5.4.1 被试 | 第28页 |
5.4.2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5.4.3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5.5 结果 | 第29-31页 |
5.5.1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描述统计结果 | 第29-30页 |
5.5.2 家庭环境与抑郁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第6章 研究3积极心理学指导家庭教育对抑郁状况的干预 | 第31-40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6.2 研究意义 | 第31页 |
6.3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6.4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6.4.1 被试 | 第31-32页 |
6.4.2 研究工具 | 第32页 |
6.4.3 研究程序 | 第32-33页 |
6.5 结果 | 第33-40页 |
6.5.1 实验组、控制组抑郁因子水平在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后4个月的变化比较 | 第33-35页 |
6.5.2 实验组、控制组亲密度水平在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后4个月的变化比较 | 第35-37页 |
6.5.3 实验组、控制组情感表达水平在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后4个月的变化比较 | 第37-38页 |
6.5.4 实验后,不同组别、亲密度水平与抑郁水平的中介分析 | 第38-39页 |
6.5.5 实验后,不同组别、情感表达水平与抑郁水平的中介分析 | 第39-40页 |
第7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0-45页 |
7.1 分析 | 第40-43页 |
7.1.1 中职学生一般情况 | 第40页 |
7.1.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第40-41页 |
7.1.3 中职学生抑郁现状 | 第41-42页 |
7.1.4 家庭环境与抑郁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7.1.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指导家庭教育是改善中职学生抑郁状况的有效途径 | 第42-43页 |
7.1.6 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特征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3页 |
7.2 讨论 | 第43-45页 |
7.2.1 中职学生家庭条件 | 第43-44页 |
7.2.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 | 第44页 |
7.2.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指导家庭教育 | 第44-4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8.2 研究创新 | 第45-46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A:测试问卷 | 第50-60页 |
附录B:家庭教育指导之微课内容 | 第60-66页 |
附录C:家庭教育指导之团辅辅导活动方案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