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白及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1.1 白及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 1.1.2 白及的资源分布和现状 | 第12-13页 |
| 1.1.3 白及的药用价值 | 第13页 |
| 1.1.4 白及中的多糖 | 第13-14页 |
|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1.3 糖类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 1.4 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 第15-18页 |
| 1.4.1 提取 | 第15-16页 |
| 1.4.2 分离 | 第16-17页 |
| 1.4.3 纯化 | 第17-18页 |
| 1.4.4 多糖含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 第18页 |
| 1.4.5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18页 |
| 1.5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8-20页 |
| 1.5.1 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19页 |
| 1.5.2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第19-20页 |
| 1.5.3 多糖的其他生物活性 | 第20页 |
| 1.6 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1.6.1 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白及碱提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组成分析 | 第22-38页 |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页 |
| 2.2 方法 | 第22-26页 |
| 2.2.1 粗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 第22-23页 |
| 2.2.2 总糖量、糖醛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 第23-24页 |
| 2.2.3 BSPS-Ⅰ~Ⅴ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页 |
| 2.2.4 BSPS-Ⅰ~Ⅴ纯度和分子量分析 | 第24-25页 |
| 2.2.5 单糖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 2.3.1 BSPS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26-27页 |
| 2.3.2 总糖量、糖醛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 第27-29页 |
| 2.3.3 红外光谱分析(IR analysis) | 第29-30页 |
| 2.3.4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30-32页 |
| 2.3.5 气相色谱(GC) | 第32-35页 |
| 2.4 小结 | 第35-38页 |
| 第3章 白及多糖对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 | 第38-44页 |
|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38-39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3.1.2 仪器及试剂 | 第38-39页 |
| 3.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39页 |
| 3.2 方法 | 第39-40页 |
| 3.2.1 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 | 第39页 |
| 3.2.2 凝血四项PT、APTT、TT和FIB | 第39页 |
| 3.2.3 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_(1α)) | 第39-40页 |
| 3.3 统计处理 | 第40页 |
| 3.4 结果 | 第40-41页 |
| 3.4.1 白及多糖对大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 | 第40页 |
| 3.4.2 白及多糖对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4.3 白及多糖对大鼠血浆血栓素B_2和6-酮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 3.5 小结 | 第41-44页 |
| 第4章 白及多糖预防乙酸型胃溃疡小鼠的探究 | 第44-54页 |
| 4.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4.1.1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 4.1.2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 4.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4-45页 |
| 4.2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 第45页 |
| 4.3 RT-PCR检测小鼠胃组织中EGFR EGF VEGFmRNA的表达 | 第45-47页 |
| 4.3.1 测定原理 | 第45页 |
| 4.3.2 方法 | 第45-47页 |
| 4.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7页 |
| 4.5 结果 | 第47-49页 |
| 4.6 讨论 | 第49-54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