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 一、城市调查的情结 | 第7-8页 |
| 二、“慢”的趋势和意义 | 第8-9页 |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 一、步行街 | 第9-10页 |
| 二、慢行空间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一、针对慢行道路的一般理论研究 | 第11页 |
| 二、针对慢行交通的具体研究 | 第11页 |
| 三、慢行系统、交通及空间的设计构想 | 第11-12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以“慢行”为核心议题的法规、政策和规划案例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相关法律法规 | 第13页 |
| 第二节 相关交通政策 | 第13-17页 |
| 一、德国交通安宁政策(Traffic Calming Policy) | 第13-14页 |
| 二、瑞典《零伤亡愿景》(Vision Zero) | 第14-15页 |
| 三、中国《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 第15-17页 |
| 第三节 相关慢行规划 | 第17-19页 |
| 一、哥本哈根《绿色自行车道规划》(green cycle route planning) | 第17页 |
| 二、香港《行人环境改善计划》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慢行十五分钟——南京城东慢行空间设计调查综述 | 第19-30页 |
| 第一节 设计调查概念阐述 | 第19-21页 |
| 一、邻里单元 | 第19-20页 |
| 二、十五分钟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设计调查关键词阐释 | 第21-25页 |
| 一、尺度与街道利用率 | 第21-22页 |
| 二、边界与交叉点 | 第22-25页 |
| 第三节 概述近代南京城市空间重要变迁 | 第25-27页 |
| 一、《首都计划》和中山大道 | 第25-26页 |
|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市发展 | 第26页 |
| 三、改革开放至现今的南京城 | 第26-27页 |
| 第四节 设计调查对象说明 | 第27-30页 |
| 一、南京城东概况 | 第27-28页 |
| 二、调查区域道路类型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慢行十五分钟”——南京城东慢行空间设计调查报告 | 第30-69页 |
| 第一节 设计调查主体 | 第30-53页 |
| 一、中山东路(中山门——明故宫段)慢行空间——纪念性的景观道 | 第30-36页 |
| 二、大光路慢行空间——混合使用的表象 | 第36-42页 |
| 三、瑞金路慢行空间——生活街道 | 第42-46页 |
| 四、龙蟠路慢行空间——依附于快速路的慢行景象 | 第46-53页 |
| 第二节 慢行空间中的价值评估与问题分析 | 第53-69页 |
| 一、林荫道下的慢行空间——“人让树”的窘况 | 第53-56页 |
| 二、慢行空间中的合法与合理——路边停车场对慢行的损害 | 第56-61页 |
| 三、慢行空间中的交叉点——机动车路权优先于步行者路权 | 第61-64页 |
| 四、慢行空间中的路径选择——快与慢的矛盾 | 第64-69页 |
| 第四章 慢行空间设计构想 | 第69-72页 |
| 第一节 总体设计思路 | 第69页 |
| 第二节 设计要素 | 第69-72页 |
| 一、弹性空间 | 第69页 |
| 二、高速车道和低速车道 | 第69-71页 |
| 三、混合使用 | 第71-72页 |
| 总结 | 第72-75页 |
| 1、慢行者的尺度 | 第72页 |
| 2、慢亦有道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附录:慢行空间考察报告 .. | 第78-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