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水生植物在南昌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3.1 国外水生植物研究现状第9-11页
        1.3.2 国内水生植物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水生植物的概述第15-22页
    2.1 水生植物的定义第15页
    2.2 水生植物的分类第15-16页
        2.2.1 挺水植物第15页
        2.2.2 浮叶植物第15页
        2.2.3 沉水植物第15-16页
        2.2.4 漂浮植物第16页
    2.3 水生植物资源及特点第16页
    2.4 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应用的学科基础第16-18页
        2.4.1 景观生态学第16-17页
        2.4.2 植物学第17页
        2.4.3 园林美学第17-18页
        2.4.4 色彩学第18页
        2.4.5 生态学第18页
    2.5 水生植物的功能第18-20页
        2.5.1 景观功能第18-19页
        2.5.2 生态功能第19页
        2.5.3 其他功能第19-20页
    2.6 水生植物在园林应用中的基本原则第20-22页
        2.6.1 统一原则第20页
        2.6.2 协调与对比原则第20页
        2.6.3 均衡与自然原则第20页
        2.6.4 韵律与节奏原则第20-21页
        2.6.5 景观与生态原则第21-22页
3 南昌市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调查第22-32页
    3.1 调查地区概况第22-23页
        3.1.1 地理位置第22页
        3.1.2 气候特点第22页
        3.1.3 水资源概况第22-23页
        3.1.4 土壤概况第23页
    3.2 调查范围、内容和方法第23-25页
        3.2.1 范围第23-24页
        3.2.2 内容第24页
        3.2.3 方法第24-25页
    3.3 现状调研第25-32页
        3.3.1 渔舟湾湿地公园第25-27页
        3.3.2 象湖湿地公园第27-29页
        3.3.3 艾溪湖湿地公园第29-32页
4 现状与优劣分析第32-41页
    4.1 现状分析第32-38页
        4.1.1 水生植物种类分析第32-34页
        4.1.2 水生植物生活类型统计第34-35页
        4.1.3 水生植物花色统计第35-36页
        4.1.4 水生植物观赏期统计第36-37页
        4.1.5 水生植物株高统计第37页
        4.1.6 水生植物应用频度统计第37-38页
    4.2 优劣分析第38-41页
        4.2.1 种类问题第38页
        4.2.2 生态问题第38页
        4.2.3 配置问题第38-39页
        4.2.4 文化问题第39页
        4.2.5 管理问题第39-41页
5 南昌市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应用的解决对策及案例分析第41-66页
    5.1 解决对策第41-51页
        5.1.1 增加水生植物种类第41-43页
        5.1.2 丰富水生植物配置第43-44页
        5.1.3 不同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第44-47页
        5.1.4 不同生境的水生植物的应用第47-48页
        5.1.5 结合生态原理,丰富植物景观第48-50页
        5.1.6 联系城市历史,增加文化韵味第50页
        5.1.7 提高相关从业者的设计水平第50-51页
    5.2 象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水生植物配置改造第51-66页
        5.2.1 象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概述第54-57页
        5.2.2 象湖水生植物配置艺术第57-59页
        5.2.3 象湖水生植物配置设计第59-6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6-67页
    6.1 结论第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的适老型公共环境的研究
下一篇:慢亦有道—南京城东慢行空间设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