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植物功能性状 | 第10页 |
1.2 植物功能性状的保守性和可塑性 | 第10-11页 |
1.3 植物功能性状在森林群落垂直地带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1 植物功能性状在森林地带性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3.2 植物功能性状在森林生态分界线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 种子功能性状研究 | 第13-16页 |
1.4.1 种子性状的类型 | 第14-15页 |
1.4.2 种子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5 幼苗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5.1 幼苗性状的类型 | 第16-17页 |
1.5.2 幼苗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6 种子性状与幼苗性状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21-32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1-24页 |
2.1.1 桦属植物 | 第21-22页 |
2.1.2 栎属植物 | 第22-24页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5页 |
2.3 种子采集 | 第25-26页 |
2.4 桦属植物种子及幼苗性状 | 第26-28页 |
2.4.1 种子及果胞重量 | 第26页 |
2.4.2 种子形态特征 | 第26页 |
2.4.3 种子含水量 | 第26页 |
2.4.4 热值的测量 | 第26页 |
2.4.5 果穗特征 | 第26-27页 |
2.4.6 种子萌发率 | 第27页 |
2.4.7 幼苗生物量性状 | 第27-28页 |
2.4.8 种子(及附属物)和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28页 |
2.5 栎属植物种子及幼苗性状 | 第28-30页 |
2.5.1 种子及壳斗重量 | 第28页 |
2.5.2 种子和壳斗形态特征 | 第28-29页 |
2.5.3 种子含水量 | 第29页 |
2.5.4 热值的测量 | 第29页 |
2.5.5 种子萌发率 | 第29页 |
2.5.6 幼苗生物量性状 | 第29-30页 |
2.5.7 种子(及附属物)和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30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 第32-93页 |
3.1 种子及附属物的表型及生理特征 | 第32-53页 |
3.1.1 桦属种子及附属物的表型及生理性状 | 第32-41页 |
3.1.2 栎属种子及附属物的表型及生理特征 | 第41-53页 |
3.2 幼苗生物量特征 | 第53-65页 |
3.2.1 桦属幼苗生物量特征 | 第53-59页 |
3.2.2 栎属幼苗生物量特征 | 第59-65页 |
3.3 种子(及附属物)和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65-85页 |
3.3.1 桦属种子(及附属物)和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65-75页 |
3.3.2 栎属种子(及附属物)和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75-85页 |
3.4 综合分析 | 第85-93页 |
3.4.1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85-89页 |
3.4.2 整体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89-9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93-103页 |
4.1 种子(及附属物)表型和生理性状 | 第93-97页 |
4.2 幼苗生物量特征 | 第97-98页 |
4.3 种子(及附属物)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98页 |
4.4 幼苗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98-100页 |
4.5 综合性状分析 | 第100-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附录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