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温热病的创新与发展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 《伤寒论》热病理论渊源 | 第12-13页 |
2 《伤寒论》热病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的影响 | 第13-15页 |
3 《伤寒论》治法、方剂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内经》、《难经》对温热病的认识 | 第17-29页 |
1 《内经》温热病发病 | 第17-19页 |
2 《内经》温热病的传变 | 第19-20页 |
2.1 表里传变 | 第19页 |
2.2 经络传变 | 第19-20页 |
3 《内经》温热病的诊断 | 第20-21页 |
3.1 望色察络 | 第20页 |
3.2 按尺切脉 | 第20-21页 |
3.3 验齿察舌 | 第21页 |
3.4 观察汗出 | 第21页 |
4 温热病的辨证 | 第21-22页 |
4.1 五脏辨证方法 | 第21-22页 |
4.2 六经辨证方法 | 第22页 |
5 温热病的治疗理论 | 第22-24页 |
5.1 早期治疗遏病势 | 第22-23页 |
5.2 泄热护阴调阴阳 | 第23页 |
5.3 因势利导 | 第23-24页 |
5.4 虚补实泻 | 第24页 |
6 温热病的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6.1 针刺方法 | 第24-25页 |
6.2 药物方法 | 第25页 |
7 温热病的预后与调护 | 第25-26页 |
8 《难经》对温热病的认识 | 第26-27页 |
8.1 五种伤寒的脉象特点 | 第26-27页 |
8.2 《难经》“广义伤寒”对《伤寒论》的影响 | 第27页 |
9 思考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伤寒论》对温热病的创新和发展 | 第29-65页 |
1 《伤寒论》外感热病的传变理论 | 第30-33页 |
1.1 六经分证 | 第30-31页 |
1.1.1 太阳病 | 第30页 |
1.1.2 阳明病 | 第30页 |
1.1.3 少阳病 | 第30-31页 |
1.1.4 少阴病 | 第31页 |
1.1.5 厥阴病 | 第31页 |
1.2 《伤寒论》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 | 第31-33页 |
1.2.1 一般规律 | 第31-32页 |
1.2.2 特殊传变规律 | 第32页 |
1.2.3 对传与不传的判断 | 第32-33页 |
2 《伤寒论》中的温热病 | 第33-34页 |
2.1 温邪致病 | 第33-34页 |
2.2 暑邪致病 | 第34页 |
2.3 伏邪致病 | 第34页 |
3 《伤寒论》对温热病的诊断 | 第34-40页 |
3.1 望诊 | 第35页 |
3.2 闻诊 | 第35页 |
3.3 问诊 | 第35-36页 |
3.4 切诊 | 第36-39页 |
3.4.1 脉诊 | 第36-37页 |
3.4.2 肢体切诊 | 第37页 |
3.4.3 腹诊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4 《伤寒论》温热病的治疗原则 | 第40-43页 |
4.1 祛邪为主,尽早治疗 | 第40-41页 |
4.2 辨别病位,因势利导 | 第41-42页 |
4.2.1 表里异治 | 第41-42页 |
4.2.2 因势利导 | 第42页 |
4.3 截断病势 | 第42页 |
4.4 邪正兼顾 | 第42-43页 |
5 《伤寒论》温热病的论治 | 第43-57页 |
5.1 邪热壅肺证 | 第44页 |
5.2 阳明热证 | 第44-48页 |
5.2.1 栀子豉汤证 | 第45-46页 |
5.2.1.1 分析 | 第45-46页 |
5.2.1.2 方治 | 第46页 |
5.2.2 白虎(加人参)汤证 | 第46-47页 |
5.2.2.1 分析 | 第46-47页 |
5.2.2.2 方治 | 第47页 |
5.2.3 猪苓汤证 | 第47-48页 |
5.2.3.1 分析 | 第47-48页 |
5.2.3.2 方治 | 第48页 |
5.3 阳明实证 | 第48-52页 |
5.3.1 方治 | 第49-50页 |
5.3.2 调胃承气汤的运用 | 第50页 |
5.3.3 小承气汤的运用 | 第50-51页 |
5.3.4 大承气汤的运用 | 第51-52页 |
5.3.5 不可攻下 | 第52页 |
5.4 阳明发黄证 | 第52-54页 |
5.4.1 茵陈蒿汤证 | 第53页 |
5.4.2 栀子柏皮汤证 | 第53页 |
5.4.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 第53-54页 |
5.5 蓄血证 | 第54-55页 |
5.5.1 分析 | 第54页 |
5.5.2 方治 | 第54-55页 |
5.6 热利证 | 第55-56页 |
5.6.1 葛根芩连汤证 | 第55页 |
5.6.2 黄芩汤证 | 第55页 |
5.6.3 白头翁汤证 | 第55-56页 |
5.7 温热病后期证治 | 第56-57页 |
5.7.1 黄连阿胶汤证 | 第56页 |
5.7.2 猪肤汤证 | 第56页 |
5.7.3 竹叶石膏汤证 | 第56页 |
5.7.4 枳实栀子豉汤证 | 第56-57页 |
5.8 小柴胡汤证 | 第57页 |
6 《伤寒论》温热病的治法 | 第57-60页 |
6.1 针刺泻热 | 第57-58页 |
6.2 药物治疗 | 第58-60页 |
6.2.1 清法 | 第59页 |
6.2.2 下法 | 第59-60页 |
6.2.3 补阴法 | 第60页 |
7 思考与讨论 | 第60-61页 |
7.1 阳明热证与实证并见辨治探讨 | 第60-61页 |
7.2 津液在温热病中的重要性 | 第61页 |
8 《伤寒论》对温病学形成的影响 | 第61-65页 |
8.1 六经辨证对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形成的影响 | 第62页 |
8.2 《伤寒论》治疗思想对温病学的启示 | 第62-65页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1.1 结论 | 第65页 |
1.2 创新点 | 第65页 |
1.3 不足 | 第65页 |
1.4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