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畜牧业、饲养业论文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插图与附表清单第11-12页
1 引言第12-3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4-2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4-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9-26页
    1.3 研究方案第26-30页
        1.3.1 研究目标第26-27页
        1.3.2 研究思路第27页
        1.3.3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4 分析框架第28页
        1.3.5 研究方法第28-30页
        1.3.6 技术路线第30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第30-40页
    2.1 研究理论基础第30-32页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第30-31页
        2.1.2 合作组织理论第31页
        2.1.3 制度与制度变迁基本理论第31-32页
    2.2 相关概念界定第32-40页
        2.2.1 草原畜牧业第32-35页
        2.2.2 家庭与家庭承包制第35-38页
        2.2.3 经营模式、经营方式、经营形式与生产组织制度第38-40页
3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评价第40-56页
    3.1 民主改革前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1947年以前)第40-42页
        3.1.1 民主改革前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基本发展现状第40-41页
        3.1.2 民主改革前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评价第41-42页
    3.2 民主改革时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组织制度(1947-1952年)第42-45页
        3.2.1 民主改革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基本发展现状第42-43页
        3.2.2 民主改革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评价第43-45页
    3.3 合作化时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组织制度(1953年-1957年)第45-51页
        3.3.1 合作化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基本发展现状第45-48页
        3.3.2 合作化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评价第48-51页
    3.4 人民公社时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组织制度(1958年-1978年)第51-53页
        3.4.1 人民公社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基本发展现状第51-52页
        3.4.2 人民公社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评价第52-53页
    3.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组织制度(1978年—现在)第53-56页
        3.5.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基本发展现状第53-55页
        3.5.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评价第55-56页
    3.6 本章总结第56页
4 发达国家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借鉴第56-66页
    4.1 法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状况及经验第57-60页
        4.1.1 法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状况第57-58页
        4.1.2 法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的启示第58-59页
        4.1.3 法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第59-60页
    4.2 丹麦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状况及经验第60-63页
        4.2.1 丹麦草原畜牧业生产制度发展状况第60-61页
        4.2.2 丹麦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的启示第61-62页
        4.2.3 丹麦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第62-63页
    4.3 荷兰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状况及经验第63-65页
        4.3.1 荷兰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状况第63-64页
        4.3.2 荷兰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发展的启示第64页
        4.3.3 荷兰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第64-65页
    4.4 本章总结第65-66页
5 草原畜牧业家庭承包制面临的困境及分析第66-74页
    5.1 平分牲畜。打乱畜群结构,牲畜总量大幅度上升,但大畜比重严重下降第66-68页
    5.2 平分草场。草场被人为分割,固定的铁丝网围栏加剧了草原生态的恶化第68-71页
    5.3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逐渐加剧第71-72页
    5.4 小牧户与大市场矛盾逐渐突出第72-73页
    5.5 本章总结第73-74页
6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的现实选择第74-114页
    6.1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比较分析第74-91页
        6.1.1 联户经营第74-75页
        6.1.2 牧业大户第75-77页
        6.1.3 家庭牧场型第77-78页
        6.1.4 企业带动型第78-80页
        6.1.5 新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第80-91页
    6.2 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创新遵循的基本规律第91-98页
        6.2.1 遵循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第91-95页
        6.2.2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第95-97页
        6.2.3 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第97-98页
    6.3 新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分析第98-110页
        6.3.1 符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第98-99页
        6.3.2 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第99-102页
        6.3.3 符合需求与供给的内在规律第102-104页
        6.3.4 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要求第104-106页
        6.3.5 符合牧民发展的合作意愿第106-110页
    6.4 新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质第110-113页
        6.4.1 新型牧民合作组织是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第110-112页
        6.4.2 新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人—草—畜协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共同体第112-113页
    6.5 本章总结第113-114页
7 研究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14-123页
    7.1 研究基本结论第114-118页
    7.2 政策建议第118-121页
        7.2.1 着眼于顶层设计,加快草原畜牧业家庭承包制退出机制的研究第118-119页
        7.2.2 加强草场保护制度建设,保证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的实现第119-120页
        7.2.3 继续完善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制度建设第120页
        7.2.4 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稳妥的推进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第120-121页
        7.2.5 加大培训力度,尽快分期分批培训合作社管理人员第121页
    7.3 研究可能创新点第121-122页
    7.4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第122-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3页
附录第133-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发酵饲料的制作工艺与应用效果研究
下一篇:食品中双酚A检测用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