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金属离子吸附剂及神经传导类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4页
    1.1 金属离子的固相萃取第11-17页
        1.1.1 基于离子交换的固相萃取剂第11-12页
        1.1.2 基于螯合反应的固相萃取剂第12-14页
        1.1.3 基于疏水作用的固相萃取剂第14-15页
        1.1.4 金属离子印迹型固相萃取剂第15-16页
        1.1.5 离子液体固载型固相萃取剂第16-17页
    1.2 硫化氢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第17-24页
        1.2.1 叠氮还原为氨基第18-20页
        1.2.2 亲核加成类第20-23页
        1.2.3 铜离子取代法第23-24页
    1.3 硫醇类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第24-34页
        1.3.1 基于迈克尔加成反应第25-28页
        1.3.2 基于醛基的环加成第28-30页
        1.3.3 基于磺酰胺键及磺酰酯键的断裂第30-32页
        1.3.4 基于硫硫键的断裂第32-34页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4页
第二章 二乙烯三胺-硫脲修饰硅胶用于选择性固相萃取痕量汞(Ⅱ)第44-64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49页
        2.2.1 仪器及试剂第46-47页
        2.2.2 试样制备第47页
        2.2.3 二乙烯三胺-硫脲改性的硅胶吸附剂的制备第47-48页
        2.2.4 二乙烯三胺-硫脲改性硅胶固相萃取Hg(Ⅱ)第48-4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9-60页
        2.3.1 红外光谱表征第49-50页
        2.3.2 pH值对吸附的影响第50-52页
        2.3.3 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第52页
        2.3.4 洗脱条件的选择第52-53页
        2.3.5 流速的优化第53-54页
        2.3.6 最低试样浓度和富集因子第54-55页
        2.3.7 吸附容量第55-56页
        2.3.8 吸附剂的稳定性第56页
        2.3.9 共存离子的影响第56-57页
        2.3.10 方法的精密度和检出限第57-58页
        2.3.11 实际样品分析第58-59页
        2.3.12 与其它SPE方法比较第59-60页
    2.4 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第三章 功能化离子液体固载硅胶选择性固相萃取酸性水溶液中的(Ⅱ)第64-94页
    3.1 引言第64-67页
    3.2 实验部分第67-71页
        3.2.1 仪器及试剂第67-68页
        3.2.2 金属离子溶液的制备第68页
        3.2.3 功能化离子液体固载相的制备第68-69页
        3.2.4 固相萃取过程(SPE)第69-7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1-89页
        3.3.1 表征第71-74页
        3.3.2 HCl浓度对吸附选择性的影响第74-76页
        3.3.3 吸附平衡第76-80页
        3.3.4 热力学分析第80-82页
        3.3.5 动力学分析第82-87页
        3.3.6 吸附剂再生的条件与次数第87-89页
    3.4. 小结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四章 基于ESIPT机理的硫化氢比色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质检测第94-113页
    4.1 引言第94-95页
    4.2 实验部分第95-103页
        4.2.1 仪器装置第95页
        4.2.2 试剂第95页
        4.2.3 合成部分第95-102页
        4.2.4 荧光性质实验第102-10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0页
        4.3.1 反应机理的验证第103页
        4.3.2 紫外可见与荧光光谱第103-104页
        4.3.3 灵敏度与检测限第104-106页
        4.3.4 选择性第106页
        4.3.5 动力学第106-107页
        4.3.6 pH值的影响第107-108页
        4.3.7 探针毒性第108-109页
        4.3.8 细胞内硫化氢的检测第109-110页
    4.4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第五章 基于PET机理的胱氨酸及半胱氨酸选择性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质检测第113-129页
    5.1 前言第113-114页
    5.2 实验部分第114-119页
        5.2.1 仪器装置第114页
        5.2.2 试剂第114页
        5.2.3 合成部分第114-118页
        5.2.4 荧光性质实验第118-11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6页
        5.3.1 反应机理第119-120页
        5.3.2 荧光光谱第120页
        5.3.3 灵敏度与检测限第120-122页
        5.3.4 选择性第122页
        5.3.5 反应动力学第122-123页
        5.3.6 pH值的影响第123-124页
        5.3.7 探针毒性第124-125页
        5.3.8 细胞内半胱氨酸及胱氨酸的检测第125-126页
    5.4 结论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酸铋/钛酸锶钡双层膜多铁耦合效应与改性研究
下一篇:二萜天然产物Sculponeatin N的全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