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上编 | 第24-145页 |
第一章 唐代舞蹈诗的历史渊源 | 第25-45页 |
第一节 先秦乐舞及舞蹈诗 | 第25-30页 |
第二节 汉代乐舞及舞蹈诗 | 第30-36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乐舞及舞蹈诗 | 第36-42页 |
第四节 隋代乐舞及舞蹈诗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唐代统治者的乐舞观及其对舞蹈诗创作的影响 | 第45-65页 |
第一节 初唐帝王的乐舞观 | 第45-50页 |
第二节 唐玄宗的乐舞观 | 第50-56页 |
第三节 中晚唐帝王的乐舞观及相关措施 | 第56-61页 |
第四节 统治者乐舞观对舞蹈诗创作的影响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唐代舞蹈诗创作概况及其繁荣原因 | 第65-90页 |
第一节 唐代舞蹈诗的分期 | 第65-72页 |
第二节 唐代舞蹈诗的分类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唐代舞蹈诗的繁荣原因 | 第74-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唐代舞蹈诗的文化内涵 | 第90-113页 |
第一节 乐舞、诗、酒与士子风流 | 第90-95页 |
第二节 唐代舞蹈诗中的女性形象 | 第95-100页 |
第三节 唐代舞蹈诗中的社会万象 | 第100-109页 |
第四节 唐代舞蹈诗中的士人审美趣味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唐代舞蹈诗的艺术成就 | 第113-145页 |
第一节 生动精妙的描写手法 | 第113-123页 |
第二节 飘渺迷离的浪漫气质 | 第123-129页 |
第三节 深厚隽永的抒情意味 | 第129-136页 |
第四节 意态毕现的写人艺术 | 第136-144页 |
小结 | 第144-145页 |
下编 | 第145-266页 |
第六章 唐代舞蹈诗分类研究(上) | 第146-165页 |
第一节 《霓裳羽衣舞》诗——盛世情结与仙境向往 | 第146-155页 |
第二节 专注于舞妓容色品评的《柘枝舞》诗 | 第155-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七章 唐代舞蹈诗分类研究(中) | 第165-199页 |
第—节 胡旋舞诗、胡腾舞诗——世事的感叹与讽谏 | 第165-172页 |
第二节 剑舞诗——唐人侠情的艺术展现 | 第172-179页 |
第三节 踏歌诗——从野人的游戏到文人的寄托 | 第179-189页 |
第四节 舞马诗——垂拱天子的升平颂歌 | 第189-198页 |
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八章 唐代舞蹈诗分类研究(下) | 第199-230页 |
第一节 《白纻词》——舞者之美的颂歌 | 第199-204页 |
第二节 《杨柳枝》与杨柳枝舞 | 第204-213页 |
第三节 《竹枝词》中的旖旎风情 | 第213-220页 |
第四节 《铜雀台》——古老的怨旷之音 | 第220-228页 |
小结 | 第228-230页 |
第九章 白居易及其舞蹈诗 | 第230-251页 |
第一节 白居易的舞蹈诗创作 | 第230-235页 |
第二节 白居易舞蹈诗中的美学观 | 第235-244页 |
第三节 白居易舞蹈诗的价值及意义 | 第244-249页 |
小结 | 第249-251页 |
第十章 唐代其他重要舞蹈诗作者及其创作 | 第251-266页 |
第一节 元稹舞蹈诗——白居易舞蹈诗的姊妹篇 | 第251-256页 |
第二节 张祜诗歌的舞蹈史价值 | 第256-260页 |
第三节 王建舞蹈诗的特色与价值 | 第260-264页 |
小结 | 第264-266页 |
结语 | 第266-270页 |
附录 | 第270-290页 |
附录一 | 第270-289页 |
附录二 | 第289-2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90-30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00-301页 |
后记 | 第301-3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