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地下综合管廊及PPP模式概述 | 第20-27页 |
2.1 地下综合管廊 | 第20-22页 |
2.1.1 地下综合管廊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页 |
2.1.2 地下综合管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第20-21页 |
2.1.3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利弊分析 | 第21-22页 |
2.2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 第22-26页 |
2.2.1 PPP模式的概念及结构 | 第22-25页 |
2.2.2 PPP模式可使用项目范围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的识别 | 第27-43页 |
3.1 风险及风险管理 | 第27-28页 |
3.1.1 风险的概念 | 第27页 |
3.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27页 |
3.1.3 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27-28页 |
3.2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主要风险及识别方法 | 第28-32页 |
3.2.1 PPP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28-29页 |
3.2.2 层次全息模型(HHM法)的概念 | 第29页 |
3.2.3 基于HHM法的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初步识别 | 第29-32页 |
3.3 基于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框架(RFRM法)的风险筛选和过滤 | 第32-41页 |
3.3.1 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框架的概念 | 第32-33页 |
3.3.2 基于RFRM法的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筛选和过滤 | 第33-41页 |
3.4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最终优选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的分担 | 第43-57页 |
4.1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担 | 第43-45页 |
4.1.1 风险分担机制的内涵 | 第43页 |
4.1.2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原则 | 第43-45页 |
4.2 构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担改进密切值模型 | 第45-51页 |
4.2.1 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模型研究概述 | 第45页 |
4.2.2 风险分担模型的基本思路 | 第45-47页 |
4.2.3 风险分担模型建立 | 第47-51页 |
4.3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 | 第51-55页 |
4.3.1 风险分担的效果界定 | 第51页 |
4.3.2 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担制度设计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案例分析 | 第57-6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7-59页 |
5.2 模型应用 | 第59-61页 |
5.3 风险分担结果分析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论文中的不足 | 第63-64页 |
6.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一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过滤调查问卷 | 第70-71页 |
问卷附表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风险过滤问卷调查表 | 第71-73页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