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要素禀赋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创新点 | 第12-24页 |
一、要素禀赋结构 | 第12-15页 |
(一) 要素禀赋结构定义 | 第12-13页 |
(二) 要素禀赋结构测度 | 第13-14页 |
(三) 要素禀赋结构与经济增长 | 第14-15页 |
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 | 第15-18页 |
(一) Cobb-Douglas生产函数 | 第15页 |
(二) 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第15-16页 |
(三) 可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第16页 |
(四)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第16-17页 |
(五) 时变弹性生产函数 | 第17-18页 |
三、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第18-20页 |
(一)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第18-19页 |
(二)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第19-20页 |
(三)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研究 | 第20页 |
四、既有文献评述 | 第20-23页 |
(一) 要素禀赋结构 | 第20-21页 |
(二) 生产函数模型 | 第21-22页 |
(三) 全要素生产率 | 第22-23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4-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26-28页 |
一、研究对象及指标选取 | 第26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26-28页 |
(一) 经济产出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26页 |
(二) 劳动力要素投入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26页 |
(三) 资本存量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一、禀赋结构与经济增长 | 第28-29页 |
二、生产函数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三、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2-38页 |
一、禀赋结构测度方法 | 第32-35页 |
(一) 资本深化系数 | 第32-33页 |
(二) 资源禀赋系数 | 第33-34页 |
(三) 要素结构指数 | 第34-35页 |
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方法 | 第35-37页 |
三、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测度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38-43页 |
一、各省份生产要素年均增长率测度 | 第38-39页 |
二、各省份资本深化系数测度 | 第39-41页 |
三、各省份资源禀赋系数测度 | 第41-42页 |
四、各省份要素结构指数测度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一、全局Moran's Ⅰ指数 | 第43-44页 |
二、局域Moran's Ⅰ指数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 | 第47-57页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模型估计结果 | 第49-53页 |
一、模型参数设定 | 第49页 |
二、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 第49-53页 |
第三节 地区要素份额变动分析 | 第53-5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第57-70页 |
第一节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57-63页 |
一、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第57-61页 |
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测度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 第63-66页 |
一、绝对收敛 | 第63-65页 |
二、条件收敛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分析 | 第66-69页 |
一、非参数动态分析法 | 第66-67页 |
二、马尔科夫链法 | 第67-6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第70-7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1-72页 |
第三节 进一步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