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一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在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1 前言第15-33页
    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目标与意义第15-16页
    1.2 GWAS模型的发展历程第16-18页
    1.3 关联分析模型第18-23页
        1.3.1 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第18页
        1.3.2 混合线性模型第18-19页
        1.3.3 多位点加性效应模型第19页
        1.3.4 加性-显性效应模型第19-21页
        1.3.5 多遗传效应模型第21页
        1.3.6 两位点互作效应模型第21-22页
        1.3.7 多性状模型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模型第22页
        1.3.8 模型间的比较第22-23页
    1.4 关联分析模型的应用第23-24页
    1.5 关联分析模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第24-28页
        1.5.1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第24页
        1.5.2 表型异质性第24页
        1.5.3 等位基因的异质性第24-25页
        1.5.4 P值膨胀第25-27页
        1.5.5 遗传力丢失第27页
        1.5.6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第27-28页
        1.5.7 P值的阈值选择问题第28页
    1.6 基因组选择的目标及意义第28页
    1.7 基因组选择模型的发展历程第28-29页
    1.8 基因组选择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第29页
    1.9 基因组选择的准确率第29-31页
    1.10 基因组选择存在问题与挑战第31页
    1.11 展望第31页
    1.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3页
2 实验材料与数据第33-39页
    2.1 酵母F_2群体第33页
    2.2 玉米巢式关联分析群体第33-34页
    2.3 真实数据第34-38页
    2.4 随机数据第38页
    2.5 模拟数据第38页
    2.6 数据来源第38-39页
3 实验方法第39-47页
    3.1 表型模拟第39页
    3.2 一般线性模型(GLM)第39页
    3.3 一般线性模型的替代模型第39-40页
    3.4 EM-Bayesian LASSO模型第40页
    3.5 BIC值计算第40-41页
    3.6 LD清除算法第41页
    3.7 HDGENE模型第41-43页
    3.8 R/QTL互作模型分析第43页
    3.9 遗传力的估计第43-44页
    3.10 交叉验证与准确率第44页
    3.11 基因组预测模型第44-46页
    3.12 Pearson相关系数校正第46-47页
4 结果分析第47-86页
    4.1 对酵母F_2群体的分析第47-56页
        4.1.1 EM-Bayesian LASSO模型对酵母显著位点的分析第47页
        4.1.2 EM-Bayesian LASSO模型的Power第47-48页
        4.1.3 HDGENE加性模型及与QTCAT模型的比较第48-52页
        4.1.4 HDGENE加性模型对酵母真实性状的分析第52-53页
        4.1.5 基因型的LD清除第53-54页
        4.1.6 不同性状加性效应QTNs的比较第54页
        4.1.7 HDGENE互作模型与R/QTL互作模型的比较第54-56页
        4.1.8 互作位点的效应值多为微效效应第56页
    4.2 玉米NAM群体的分析结果第56-70页
        4.2.1 表型的遗传力第56-57页
        4.2.2 HDGENE加性模型分析结果第57-68页
        4.2.3 HDGENE互作模型分析结果第68-70页
    4.3 基因组选择准确率的计算第70-80页
        4.3.1 训练群体均值和预测群体均值的人为负相关第70-71页
        4.3.2 Hold准确率的负向偏差第71-72页
        4.3.3 交叉验证倍数越多,Hold准确率偏差越大第72-73页
        4.3.4 Hold和Instant方法之间的预测准确率差异第73-76页
        4.3.5 Instant准确率存在的问题第76-78页
        4.3.6 Instant准确率的校正第78-80页
    4.4 iGS软件开发第80-86页
        4.4.1 模型选择第80页
        4.4.2 遗传参数的估计第80页
        4.4.3 软件的设计第80页
        4.4.4 输入文件格式第80-81页
        4.4.5 输出文件第81-86页
5 讨论第86-91页
    5.1 研究数据的选择第86页
    5.2 HDGENE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第86页
    5.3 EM-Bayesian LASSO的局限性第86-87页
    5.4 上位性效应的假阳性过高第87页
    5.5 基因组选择准确率的评估第87页
    5.6 零假设下Hold准确率的偏差第87-88页
    5.7 Hold和Instant准确率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第88页
    5.8 Hold准确率与Instant准确率相比偏低第88页
    5.9 Instant准确率的通用性第88-89页
    5.10 Instant准确率的校正第89页
    5.11 避免使用Jackknife第89页
    5.12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89-91页
6 结论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6页
附录第106-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irkhoff正交相关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泛素连接酶pub30突变体耐盐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