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本文所使用的几个概念 | 第10-12页 |
1.4.1 高新技术企业 | 第10-11页 |
1.4.2 跨界活动 | 第11页 |
1.4.3 跨界组织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1 跨界知识流动相关研究 | 第12页 |
2.2 跨界活动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3 跨界组织研究回顾 | 第13-14页 |
2.4 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5 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3 高新技术企业“跨界活动—跨界组织—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 | 第16-26页 |
3.1 跨界活动的内在特性 | 第16-18页 |
3.2 跨界活动的种类内容 | 第18-19页 |
3.3 跨界组织的形成机理 | 第19-21页 |
3.4 跨界组织的本质内涵 | 第21-23页 |
3.5 跨界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23-25页 |
3.6 创新绩效的评价机制 | 第25-26页 |
4 跨界活动、跨界组织与创新绩效的变量设计与研究假设 | 第26-30页 |
4.1 研究变量的设计 | 第26-2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7-30页 |
4.2.1 跨界活动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27-28页 |
4.2.2 跨界组织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28页 |
4.2.3 跨界组织的调节效应假设 | 第28-30页 |
5 实证研究 | 第30-47页 |
5.1 问卷发放及收回 | 第30页 |
5.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4页 |
5.4 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34页 |
5.5 因子分析 | 第34-38页 |
5.5.1 跨界活动特性的因子分析 | 第34-36页 |
5.5.2 跨界组织运行的因子分析 | 第36-37页 |
5.5.3 创新绩效的因子分析 | 第37-38页 |
5.6 回归模型与回归分析 | 第38-43页 |
5.6.1 建立回归模型 | 第38-39页 |
5.6.2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 第39-43页 |
5.7 实证结果讨论 | 第43-44页 |
5.7.1 跨界活动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43-44页 |
5.7.2 跨界组织的调节效应 | 第44页 |
5.8 推动实施跨界活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跨界组织的视角 | 第44-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47-48页 |
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件: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跨界活动与创新绩效的调查问卷 | 第53-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