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1 延安文艺纪念馆建筑设计 | 第11页 |
1.3.2 延安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进程 | 第12-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进程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2.地域性建筑概念与建筑实例 | 第22-42页 |
2.1 地域性建筑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2 影响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因素 | 第22-25页 |
2.2.1 环境因素 | 第23-24页 |
2.2.2 人文因素 | 第24-25页 |
2.2.3 经济因素 | 第25页 |
2.2.4 技术因素 | 第25页 |
2.3 当代地域性建筑参考实例(国内) | 第25-36页 |
2.3.1 概述 | 第25-26页 |
2.3.2 大唐西市博物馆 | 第26-28页 |
2.3.3 临潼贾平凹艺术馆 | 第28-30页 |
2.3.4 延安革命纪念馆 | 第30-33页 |
2.3.5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 第33-35页 |
2.3.6 马栏革命纪念馆 | 第35-36页 |
2.4 当代地域性建筑实例(国外) | 第36-38页 |
2.4.1 纽约庄严寺 | 第36-37页 |
2.4.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 第37-38页 |
2.5 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 | 第38-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延安城市风貌概况 | 第42-78页 |
3.1 延安历史沿革 | 第42-44页 |
3.1.1 延安革命之前 | 第42-43页 |
3.1.2 延安时期 | 第43-44页 |
3.1.3 建国之后 | 第44页 |
3.2 当代延安城市概况 | 第44-51页 |
3.2.1 自然概况 | 第44-47页 |
3.2.2 经济概况 | 第47-48页 |
3.2.3 文化概况 | 第48-49页 |
3.2.4 建筑风貌 | 第49-51页 |
3.3 延安建筑风貌与实例 | 第51-69页 |
3.3.1 延安革命之前建筑风貌 | 第51-52页 |
3.3.2 延安革命之前建筑实例 | 第52-53页 |
3.3.3 延安时期建筑风貌 | 第53-54页 |
3.3.4 延安时期建筑实例 | 第54-60页 |
3.3.5 当代延安建筑风貌 | 第60-62页 |
3.3.6 当代延安建筑实例 | 第62-69页 |
3.4 延安时期建筑风貌研究 | 第69-74页 |
3.4.1 建筑形式 | 第69-71页 |
3.4.2 空间表达 | 第71-72页 |
3.4.3 材料选择 | 第72-73页 |
3.4.4 色彩处理 | 第73-74页 |
3.5 当代延安城市发展新机遇 | 第74-76页 |
3.5.1 城市结构转变 | 第74页 |
3.5.2 时代发展对鲁艺旧址的诉求 | 第74-76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76-78页 |
4.鲁艺旧址——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概述 | 第78-102页 |
4.1 鲁艺旧址区位及其现状 | 第78-87页 |
4.1.1 鲁艺旧址区位 | 第78-79页 |
4.1.2 旧址现状 | 第79-87页 |
4.2 鲁艺旧址历史沿革 | 第87-89页 |
4.3 旧址现状评估 | 第89-90页 |
4.4 鲁艺旧址的价值 | 第90-95页 |
4.4.1 精神价值 | 第90-93页 |
4.4.2 社会价值 | 第93-95页 |
4.5 鲁艺旧址整体规划 | 第95-101页 |
4.5.1 规划保护原则 | 第95页 |
4.5.2 保护区范围界定 | 第95-96页 |
4.5.3 规划布局理念 | 第96-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延安文艺纪念馆地域性与时代特质 | 第102-134页 |
5.1 延安文艺纪念馆建设诉求 | 第102-104页 |
5.2 建筑地域性的塑造 | 第104-117页 |
5.2.1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 第104-110页 |
5.2.2 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 第110-113页 |
5.2.3 与本土材料相结合 | 第113-117页 |
5.3 建筑时代特质的表现 | 第117-130页 |
5.3.1 建筑功能体现 | 第117-127页 |
5.3.2 城市发展角度体现 | 第127-128页 |
5.3.3 建筑形式体现 | 第128-130页 |
5.4 设计方案比较 | 第130-132页 |
5.4.1 过程方案一 | 第130-131页 |
5.4.2 过程方案二 | 第131-13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134-140页 |
6.1 论文结论——延安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初步探究 | 第134-138页 |
6.2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 第138-139页 |
6.3 展望与期待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图表目录 | 第146-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2-154页 |
附录 | 第154-156页 |
附录一:与鲁艺后人交流访谈 | 第154-156页 |
附录二:与鲁艺园区讲解员交流访谈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