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第11-13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课题研究缘起第12-13页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3-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2.2 相关释义第14-15页
        1.2.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4 国内外现状第16-26页
        1.4.1 对日本檐下及缘侧空间的研究现状第17页
        1.4.2 日本檐下及缘侧空间的继承应用现状第17-22页
        1.4.3 国内关于檐廊空间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4.4 国内檐廊空间的继承发展的现状第23-26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6-29页
        1.5.1 研究方法第26-28页
        1.5.2 研究框架第28-29页
2 檐廊空间的“源”与“流”第29-41页
    2.1 “廊”“檐廊”与“檐廊空间”的关系第29-31页
        2.1.1 廊的释义第29页
        2.1.2 檐廊的概念第29-30页
        2.1.3 “檐廊”与“檐廊空间”的关系第30-31页
    2.2 檐廊发展的历史脉络第31-37页
        2.2.1 檐廊的初现时期第31-33页
        2.2.2 檐廊的发展时期第33-37页
    2.3 传统檐廊的演变第37-39页
        2.3.1 功能方面的演变第37-38页
        2.3.2 构造方面的演变第38-39页
        2.3.3 造型方面的演变第39页
        2.3.4 文化方面的演变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3 传统建筑檐廊空间的现代审视第41-65页
    3.1 檐廊空间的类型第41-48页
        3.1.1 出檐式第41-44页
        3.1.2 连接式第44-46页
        3.1.3 夹巷式第46-48页
    3.2 檐廊空间的构成第48-51页
        3.2.1 表象构成(实体构成)第48-50页
        3.2.2 抽象构成第50-51页
    3.3 檐廊空间的表现第51-56页
        3.3.1 檐廊空间的空间布局第51-53页
        3.3.2 檐廊空间的空间形态第53-54页
        3.3.3 檐廊空间的结构材质第54页
        3.3.4 檐廊空间的装饰细节第54-56页
    3.4 檐廊空间的属性第56-59页
        3.4.1 檐廊空间的物理属性第56-57页
        3.4.2 檐廊空间的文化特性第57-58页
        3.4.3 檐廊空间的行为特性第58页
        3.4.4 檐廊空间的心理特性第58-59页
        3.4.5 檐廊空间的哲学特性第59页
    3.5 檐廊空间的意义第59-61页
        3.5.1 组织流线引导路径第59-60页
        3.5.2 弥补建筑机能不足第60页
        3.5.3 丰富空间结构层次第60页
        3.5.4 营造氛围烘托意境第60-61页
    3.6 关于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现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思辨第61-63页
        3.6.1 檐廊空间所指范畴的再拓展第61-62页
        3.6.2 空间布局尚待优化第62页
        3.6.3 功能形态单一第62页
        3.6.4 空间形式单调第62-63页
    3.7 本章小结第63-65页
4 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应用的案例研究第65-105页
    4.1 科学化再现——引绳敷墨不失尺寸第65-76页
        4.1.1 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第65-70页
        4.1.2 大唐芙蓉园第70-76页
    4.2 多元化探索——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第76-92页
        4.2.1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77-83页
        4.2.2 孔子研究院第83-88页
        4.2.3 唐华宾馆第88-92页
    4.3 意象化继承——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第92-103页
        4.3.1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第92-96页
        4.3.2 十院书屋第96-100页
        4.3.3 范曾艺术馆第100-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5 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与原则第105-123页
    5.1 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设计方法第105-115页
        5.1.1 建筑风格定位第105-106页
        5.1.2 空间形态设计第106-112页
        5.1.3 尺度比例设计第112页
        5.1.4 功能类型组合第112-114页
        5.1.5 材质结构选择第114-115页
    5.2 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原则第115-120页
        5.2.1 整体性原则第115-117页
        5.2.2 形式美原则第117-118页
        5.2.3 人性化原则第118-119页
        5.2.4 可持续性原则第119-120页
    5.3 本章小节第120-123页
6 笔者参与实践项目中的檐廊空间设计第123-135页
    6.1 项目概述第123-124页
    6.2 空间布局第124-125页
    6.3 檐廊空间的设计表现第125-132页
        6.3.1 孟子书院的檐廊设计表现第125-128页
        6.3.2 孟子会馆的檐廊设计表现第128-129页
        6.3.3 体育馆的檐廊设计表现第129-130页
        6.3.4 办公区的檐廊设计表现第130-132页
    6.4 檐廊空间在整个项目设计中的意义第132-135页
        6.4.1 组织交通流线第132页
        6.4.2 划分空间范围第132页
        6.4.3 丰富空间层次第132-135页
7 结论第135-139页
    7.1 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总结第135-136页
    7.2 课题研究对传统建筑空间继承应用的启示第136-137页
    7.3 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反思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3页
图表目录第143-149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工程项目第149-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古浪县城市总体布局研究
下一篇:延安文艺纪念馆时代特质的地域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