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1.1.1 时代政策使然 | 第7-8页 |
1.1.2 当前教育现状的需要 | 第8页 |
1.1.3 与儿童戏剧教育结缘 | 第8-9页 |
1.1.4 个人研究旨趣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9-13页 |
1.3.1 后现代哲学思想的特征 | 第9-10页 |
1.3.2 后现代课程观的内涵 | 第10-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5.1 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 | 第14-16页 |
1.5.2 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研究 | 第16-19页 |
1.5.3 关于儿童戏剧教师角色的研究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儿童戏剧教育的教师角色 | 第22-34页 |
2.1 拓荒的“玩家” | 第22-25页 |
2.1.1 “玩家”角色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2 “玩家”角色的体会 | 第23-24页 |
2.1.3 “玩家”角色的挑战 | 第24-25页 |
2.1.4 小结 | 第25页 |
2.2 变换的“角色从” | 第25-30页 |
2.2.2 “角色从”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3 “角色丛”中的角色身份评价 | 第27-28页 |
2.2.4 “角色丛”的类型 | 第28-30页 |
2.3 冲突的“抛锚者” | 第30-34页 |
2.3.1 “抛锚者”角色的内涵 | 第30页 |
2.3.2 冲突:教师抛锚与幼儿自组织 | 第30-32页 |
2.3.3 教师抛锚:与幼儿一起成长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师幼“我——你”的角色关系 | 第34-44页 |
3.1 “我——你”的同伴关系 | 第34-36页 |
3.1.1 师幼的主体间性 | 第34-35页 |
3.1.2 师幼情感的理解与融合 | 第35-36页 |
3.2 “我——你”的对话关系 | 第36-40页 |
3.2.1 对话关系的内涵 | 第36-37页 |
3.2.2 师幼对话的不确定性 | 第37-38页 |
3.2.3 师幼对话方式的转变 | 第38-39页 |
3.2.4 在反思与提问中前进 | 第39-40页 |
3.3 “我——你”的创生关系 | 第40-44页 |
3.3.1 师幼内心共同的旅行 | 第40-41页 |
3.3.2 师幼共创生命的本真意义 | 第41页 |
3.3.3 情境化的自我创生 | 第41-42页 |
3.3.4 生命的相互投入、给养与创生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