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联合出行系统的配置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B&R联合出行系统构成与配置要求 | 第21-31页 |
2.1 B&R联合出行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 第21-24页 |
2.1.1 B&R联合出行系统的交通方式构成 | 第21-22页 |
2.1.2 B&R联合出行过程的构成和特点 | 第22-24页 |
2.2 B&R联合出行系统网络表达 | 第24-28页 |
2.2.1 B&R联合出行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24-25页 |
2.2.2 联合出行网络描述方法 | 第25-27页 |
2.2.3 B&R联合出行系统网络表达 | 第27-28页 |
2.3 B&R联合出行系统网络最优路径求解 | 第28-29页 |
2.4 B&R联合出行系统的配置要求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B&R系统要素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分析 | 第31-49页 |
3.1 出行选择的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3.1.1 个人属性 | 第31页 |
3.1.2 出行属性 | 第31-32页 |
3.1.3 换乘交通方式特征 | 第32-33页 |
3.2 B&R联合出行行为选择模型 | 第33-34页 |
3.2.1 Logit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33-34页 |
3.2.2 特征变量的选取 | 第34页 |
3.3 B&R出行行为调查与分析 | 第34-45页 |
3.3.1 RP调查和SP调查 | 第34-35页 |
3.3.2 基于SP调查的交通出行调查方案设计 | 第35-38页 |
3.3.3 出行选择问卷调查初步统计 | 第38-44页 |
3.3.4 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44-45页 |
3.4 模型解释 | 第45-47页 |
3.4.1 出行时耗 | 第45页 |
3.4.2 出行费用 | 第45-46页 |
3.4.3 换乘距离 | 第46页 |
3.4.4 安全性 | 第46页 |
3.4.5 便捷性 | 第46页 |
3.4.6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3.5 B&R联合出行系统要素指导建议 | 第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弹性需求下B&R组合网络配流模型研究 | 第49-63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基本问题描述 | 第49-52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49-50页 |
4.2.2 B&R组合网络的拓扑表示 | 第50页 |
4.2.3 广义费用 | 第50-52页 |
4.3 交通弹性需求分析 | 第52-54页 |
4.3.1 B&R弹性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页 |
4.3.2 B&R弹性需求表达式 | 第53-54页 |
4.4 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4.4.1 交通均衡问题 | 第54页 |
4.4.2 交通网络均衡分配模型 | 第54-56页 |
4.4.3 基于弹性需求的B&R网络均衡配流模型 | 第56页 |
4.5 模型求解算法 | 第56-58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58-62页 |
4.6.1 网络描述 | 第58页 |
4.6.2 基本参数 | 第58-59页 |
4.6.3 求解过程 | 第59-61页 |
4.6.4 求解结果 | 第61-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B&R联合出行系统配置优化模型研究 | 第63-72页 |
5.1 B&R联合出行系统配置优化目标分析 | 第63-64页 |
5.1.1 问题描述 | 第63页 |
5.1.2 优化目标分析 | 第63-64页 |
5.2 模型应用与假设 | 第64页 |
5.3 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5.3.1 上层规划模型 | 第64-65页 |
5.3.2 下层规划模型 | 第65页 |
5.4 模型求解方法 | 第65-66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66-70页 |
5.5.1 网络描述 | 第66-67页 |
5.5.2 算例求解过程 | 第67-69页 |
5.5.3 计算结果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Ⅰ | 第78-84页 |
附录Ⅱ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