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有关财务舞弊的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1.2.2 有关舞弊三角理论文献回顾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框架 | 第17-19页 |
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舞弊三角论的概述 | 第19-30页 |
2.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定义和特征 | 第19-20页 |
2.1.1 财务舞弊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财务舞弊的主要特征 | 第19-20页 |
2.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手段 | 第20-25页 |
2.2.1 粉饰招股说明书 | 第20-21页 |
2.2.2 利用成本舞弊 | 第21页 |
2.2.3 利用资产舞弊 | 第21-23页 |
2.2.4 利用收入舞弊 | 第23-24页 |
2.2.5 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 | 第24-25页 |
2.2.6 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造假 | 第25页 |
2.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后果 | 第25-26页 |
2.3.1 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产生的危害 | 第25页 |
2.3.2 对于企业产生的危害 | 第25-26页 |
2.3.3 对于证券市场产生的危害 | 第26页 |
2.4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6-30页 |
2.4.1 舞弊三角理论的定义 | 第26-27页 |
2.4.2 舞弊三角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7-30页 |
3. 海联讯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第30-37页 |
3.1 海联讯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 第30-31页 |
3.1.1 海联讯公司基本信息 | 第30页 |
3.1.2 海联讯公司IPO历程 | 第30页 |
3.1.3 海联讯公司财务舞弊始末 | 第30-31页 |
3.2 舞弊手段分析 | 第31-35页 |
3.2.1 粉饰招股说明书 | 第31-33页 |
3.2.2 延迟确认外包成本和年终奖金 | 第33页 |
3.2.3 虚构收回应收账款 | 第33-34页 |
3.2.4 虚增营业收入 | 第34-35页 |
3.3 海联讯财务舞弊的不良后果 | 第35-37页 |
3.3.1 海联讯财务舞弊的处罚结果 | 第35-36页 |
3.3.2 海联讯中标资格、政府补助均被取消 | 第36-37页 |
4. 海联讯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基于舞弊三角理论 | 第37-44页 |
4.1 压力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4.1.1 管理层为满足上市要求 | 第37-38页 |
4.1.2 树立业绩良好的公司形象 | 第38-40页 |
4.2 机会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4.2.1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 第41页 |
4.2.2 内部控制失效 | 第41-42页 |
4.2.3 中介机构人员素质较低 | 第42页 |
4.2.4 舞弊成本较低 | 第42-43页 |
4.3 自我合理化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5. 海联讯财务舞弊案例的启示 | 第44-50页 |
5.1 基于公司层面 | 第44-45页 |
5.1.1 管理层应注重职业道德的提升 | 第44页 |
5.1.2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 第44页 |
5.1.3 营造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 | 第44-45页 |
5.2 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第45-47页 |
5.2.1 注册会计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45页 |
5.2.2 应当对不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给予高度的关注 | 第45-46页 |
5.2.3 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 第46-47页 |
5.2.4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 第47页 |
5.3 基于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监督层面 | 第47-50页 |
5.3.1 加强创业板审批监管,重视上市前的审核 | 第47-48页 |
5.3.2 加强上市后的持续监管,提高企业舞弊成本 | 第48-49页 |
5.3.3 完善创业板退出机制,对舞弊行为形成威慑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