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图表清单 | 第10-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1.2 作战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1.3 作战效能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1.5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战斗机对空作战效能评估 | 第22-31页 |
| 2.1 引言 | 第22页 |
| 2.2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第22-25页 |
| 2.2.1 作战效能的定义 | 第22页 |
| 2.2.2 层级分析法 | 第22-23页 |
| 2.2.3 层级分析法的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 2.3 作战效能评估模型 | 第25-28页 |
| 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 2.3.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 2.4 作战效能分项能力计算 | 第28-30页 |
| 2.4.1 态势感知能力 | 第28-29页 |
| 2.4.2 电子干扰能力 | 第29页 |
| 2.4.3 敏捷性 | 第29页 |
| 2.4.4 杀伤能力 | 第29-30页 |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作战效能能力指标的实现 | 第31-43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态势感知能力 | 第31-35页 |
| 3.2.1 雷达最大发现距离的计算 | 第31-33页 |
| 3.2.2 被动雷达探测距离 | 第33页 |
| 3.2.3 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的计算 | 第33-35页 |
| 3.3 杀伤能力 | 第35-40页 |
| 3.3.1 杀伤概率 | 第35-38页 |
| 3.3.2 中/远距离导弹制导能力 | 第38-40页 |
| 3.4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 3.5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空空导弹杀伤概率 | 第43-55页 |
| 4.1 引言 | 第43页 |
| 4.2 导弹武器系统常用坐标系及转换 | 第43-45页 |
| 4.3 空空导弹的弹道解算 | 第45-49页 |
| 4.3.1 导弹运动方程组 | 第45-47页 |
| 4.3.2 导弹制导方式 | 第47-49页 |
| 4.3.3 空空导弹弹道仿真的结束条件 | 第49页 |
| 4.4 飞机目标易损性分析 | 第49页 |
| 4.5 杀伤概率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3页 |
| 4.6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利用干扰压制敌方导弹的效能评估 | 第55-68页 |
| 5.1 引言 | 第55页 |
| 5.2 干扰方式介绍 | 第55-56页 |
| 5.3 干扰效能评估方法 | 第56-67页 |
| 5.3.1 箔条对雷达末制导导弹干扰效能评估 | 第56-57页 |
| 5.3.2 红外干扰弹对非成像红外制导导弹干扰效能评估 | 第57-59页 |
| 5.3.3 红外烟幕干扰对成像红外制导导弹干扰效能评估 | 第59-61页 |
| 5.3.4 积极主动干扰效能评估简介 | 第61-67页 |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作战效能评估软件开发 | 第68-73页 |
| 6.1 引言 | 第68页 |
| 6.2 软件系统的实现 | 第68-70页 |
| 6.2.1 OpenGL 简介 | 第68-69页 |
| 6.2.2 软件构成模块 | 第69-70页 |
| 6.3 软件系统的测试 | 第70-72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3-74页 |
| 7.2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 附录 A S 函数 | 第81-82页 |
| 附录 B 龙格-库塔方法 | 第82-83页 |
| 附录 C 常用坐标系变换矩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