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悬架运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0页 |
1.2.2 扭力梁悬架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3 瓦特杆扭转梁悬架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3 两种悬架的结构特点介绍 | 第14-17页 |
1.3.1 一般扭转梁悬架的结构特点 | 第14-15页 |
1.3.2 瓦特杆扭转梁悬架的结构特点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悬架 K&C 特性评价参数以及仿真实验 | 第18-32页 |
2.1 悬架 K&C 仿真实验 | 第18-19页 |
2.2 K&C 仿真意义简介 | 第19页 |
2.3 各大公司 K&C 评价参数 | 第19-21页 |
2.3.1 LOTUS 公司的 K&C 评价参数 | 第19-20页 |
2.3.2 MIRA 公司的 K&C 评价参数 | 第20页 |
2.3.3 泛亚公司的 K&C 评价参数 | 第20-21页 |
2.4 评价参数对汽车操稳性影响的分析 | 第21-30页 |
2.4.1 前束角 | 第21-22页 |
2.4.2 外倾角 | 第22-24页 |
2.4.3 轮距 | 第24-26页 |
2.4.4 轴距 | 第26-27页 |
2.4.5 主销内倾与后倾角 | 第27-29页 |
2.4.6 其它相关参数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2-43页 |
3.1 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 ADAMS 简介 | 第32-33页 |
3.1.1 ADAMS 软件介绍 | 第32-33页 |
3.1.2 ADAMS/Car 建模方法 | 第33页 |
3.2 两种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3.2.1 一般性的扭力梁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3.2.2 瓦特杆扭力梁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3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3.3.1 整车参数 | 第38-39页 |
3.3.2 其他子系统的建立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瓦特连杆扭转梁悬架与一般扭转梁悬架的 K&C 对比分析 | 第43-55页 |
4.1 本文的坐标系 | 第43页 |
4.2 仿真对比分析 | 第43-50页 |
4.2.1 双轮同向激振仿真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4.2.2 双轮反向激振仿真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4.2.3 同向侧向力加载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4.2.4 回正力矩加载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50页 |
4.3 瓦特连杆扭转梁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50-54页 |
4.3.1 瓦特杆扭转梁的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50-52页 |
4.3.2 瓦特杆扭转梁的结构参数优化 | 第52-53页 |
4.3.3 优化前后的 K&C 特性对比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 第55-65页 |
5.1 装配后整车模型 | 第55页 |
5.2 稳态回转(定转角)仿真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5.2.1 稳态回转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56-57页 |
5.2.2 仿真实验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5.3 转向盘转角阶跃试验 | 第58-64页 |
5.3.1 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59页 |
5.3.2 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 第59-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