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与自我认同的研究及教育建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0页
    2.1 疏离感第12-16页
        2.1.1 疏离感的概念第12页
        2.1.2 疏离感的测量第12-14页
        2.1.3 疏离感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2.2 自我认同第16-20页
        2.2.1 自我认同的概念第16-17页
        2.2.2 自我认同的测量第17-18页
        2.2.3 自我认同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0-22页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0页
    3.2 研究目的第20页
    3.3 研究意义第20-22页
        3.3.1 理论意义第20页
        3.3.2 实践意义第20-22页
4 研究设计第22-24页
    4.1 研究假设第22页
    4.2 研究对象第22页
    4.3 研究工具第22-23页
    4.4 统计方法第23-24页
5 研究一 高职院校学生疏离感的现状第24-32页
    5.1 研究目的第24页
    5.2 研究对象第24页
    5.3 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第24页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4-32页
        5.4.1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的概况第24-25页
        5.4.2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及各维度性别差异第25-26页
        5.4.3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及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26-27页
        5.4.4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及各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第27-28页
        5.4.5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及各维度的年级差异第28-31页
        5.4.6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及各维度专业类别的差异第31-32页
6 研究二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现状第32-36页
    6.1 研究目的第32页
    6.2 研究对象第32页
    6.3 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第32页
    6.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6.4.1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概况第32-33页
        6.4.2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性别差异第33页
        6.4.3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33-34页
        6.4.4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家庭所在地的差异第34页
        6.4.5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年级差异第34-35页
        6.4.6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专业类别的差异分析第35-36页
7 研究三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第36-40页
    7.1 研究目的第36页
    7.2 研究对象第36页
    7.3 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第36页
    7.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7.4.1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第36-37页
        7.4.2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对自我认同的回归分析第37-40页
8 讨论第40-46页
    8.1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及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第40-43页
        8.1.1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第40-41页
        8.1.2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的性别差异第41页
        8.1.3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41-42页
        8.1.4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第42页
        8.1.5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的年级差异第42-43页
        8.1.6 高职大学生疏离感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第43页
    8.2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第43-44页
        8.2.1 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状态的性别差异第43-44页
        8.2.2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年级差异第44页
        8.2.3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的专业类别差异第44页
    8.3 疏离感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第44-46页
9 结论与建议第46-50页
    9.1 结论第46-47页
        9.1.1 高职院校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研究结果第46页
        9.1.2 高职院校自我认同研究结果第46页
        9.1.3 高职院校自我认同与疏离感关系的研究结果第46-47页
    9.2 教育建议第47-50页
        9.2.1 关注学生疏离感状况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第47-48页
        9.2.2 合理安排学校课程,丰富校园生活第48页
        9.2.3 塑造优秀高职教育形象,提升学生自我认同第48-49页
        9.2.4 凸显职业教育的优势,注重实践,树立信心第49-50页
10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50-52页
    10.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0页
    10.2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录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利他行为:测验量表适用性验证与特点分析
下一篇:高中生场认知风格对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解决的影响--基于眼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