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研究--以苏州边缘区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城镇化推动城市边缘区加速扩张第13页
        1.1.2 新型集中社区的大规模快速建设第13-14页
        1.1.3 新型集中社区面临社区归属感下降第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5-17页
        1.3.1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3.2 研究范围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研究进展第20-35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公共空间第20页
        2.1.2 公共空间满意度第20-21页
        2.1.3 社区归属感第21-22页
    2.2 新型集中社区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第22-25页
        2.2.1 新型集中社区建设实践第22-24页
        2.2.2 新型集中社区理论探索第24-25页
    2.3 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进展第25-28页
        2.3.1 顾客满意度内涵研究第25-26页
        2.3.2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应用第26-28页
    2.4 公共空间满意度研究进展第28-33页
        2.4.1 不同尺度公共空间满意度研究第28-30页
        2.4.2 公共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第30页
        2.4.3 公共空间满意度研究方法第30-33页
    2.5 研究述评第33-35页
第三章 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模型构建第35-48页
    3.1 新型集中社区特殊性剖析第35-36页
        3.1.1 社会结构复杂性第35页
        3.1.2 社会关系破碎化第35页
        3.1.3 社区文化异质化第35-36页
        3.1.4 动态发展过渡性第36页
    3.2 结构方程模型选取依据及简介第36-40页
        3.2.1 结构方程模型选取依据第36-37页
        3.2.2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第37-38页
        3.2.3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步骤第38-40页
    3.3 潜变量选取及其理论依据第40-42页
        3.3.1 潜变量选取理论依据第40-42页
        3.3.2 潜变量的遴选第42页
    3.4 观测变量选取及体系构建第42-46页
        3.4.1 观测变量选取原则第42-43页
        3.4.2 观测变量的选取第43-45页
        3.4.3 观测变量体系构建第45-46页
    3.5 公共空间满意度概念模型提出第46-48页
        3.5.1 概念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3.5.2 概念模型的假设第47页
        3.5.3 概念模型的识别第47-48页
第四章 苏州边缘区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第48-58页
    4.1 苏州边缘区新型集中社区的选取第48-51页
        4.1.1 新浒社区第48-49页
        4.1.2 莲花社区第49-50页
        4.1.3 漕湖花园社区第50页
        4.1.4 山湖花园社区第50-51页
    4.2 调查问卷设计第51-52页
        4.2.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第51页
        4.2.2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第51-52页
    4.3 预调研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第52-55页
        4.3.1 信度分析第52-53页
        4.3.2 效度分析第53-55页
    4.4 正式调研数据整理与检验第55-58页
        4.4.1 样本的社会特征第56页
        4.4.2 调研数据的检验第56-58页
第五章 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58-69页
    5.1 正态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8-60页
        5.1.1 正态性检验第58页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8-60页
    5.2 模型检验与修正第60-65页
        5.2.1 模型拟合度检验第60页
        5.2.2 模型修正第60-61页
        5.2.3 模型的路径分析第61-63页
        5.2.4 模型恒等性检验第63-65页
    5.3 公共空间满意度结果分析第65-67页
        5.3.1 结构模型的影响测评第65页
        5.3.2 测量模型的影响测评第65-66页
        5.3.3 公共空间满意度测评第66-67页
    5.4 公共空间满意度研究结论第67-69页
        5.4.1 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的总体满意度较低第67页
        5.4.2 场所文化是影响公共空间满意度决定因素第67-68页
        5.4.3 空间满意度与指标重要度呈现出反向关系第68-69页
第六章 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提升策略与建议第69-73页
    6.1 基于满意度指标分析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第69-70页
        6.1.1 持续维护“高满意-高重要”满意度指标第69页
        6.1.2 重点改进“低满意-高重要”满意度指标第69-70页
        6.1.3 渐进优化“高满意-低重要”满意度指标第70页
    6.2 基于公共空间满意度提升的社区营造建议第70-73页
        6.2.1 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第71页
        6.2.2 孵化多元化社区自组织第71页
        6.2.3 加快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第71-7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6页
    7.1 结论第73-74页
        7.1.1 公共空间满意度是多维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73页
        7.1.2 公共空间满意度提高需重视社会文化要素效用第73-74页
        7.1.3 高满意度公共空间价值目标是社区归属感重塑第74页
    7.2 创新点第74-75页
        7.2.1 研究内容的创新第74页
        7.2.2 研究方法的创新第74-75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75-76页
        7.3.1 研究区域的局限性第75页
        7.3.2 调查样本有待细化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图表目录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录第87-93页
作者简历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生理念下的格尔敖包沟阴山岩画遗址博物馆设计
下一篇:功能混合导向下校区开发主导型大学城空间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