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2 架桥机不安全因素分析及监测内容确定 | 第16-27页 |
2.1 架桥机分类 | 第16-19页 |
2.2 架桥机结构及作业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2.2.1 架桥机结构 | 第19-20页 |
2.2.2 架桥机作业工艺流程 | 第20页 |
2.3 架桥机不安全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2.3.1 前支腿不安全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3.2 中支腿及行走支腿不安全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3 起重天车不安全因素分析 | 第22页 |
2.4 架桥机监控内容 | 第22-25页 |
2.4.1 前、中、行走支腿监测项 | 第23-24页 |
2.4.2 前、后起重天车监测项 | 第24页 |
2.4.3 前、后天车卷扬机监测项 | 第24-25页 |
2.4.4 主梁监测项 | 第25页 |
2.5 架桥机安全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架桥机主梁分析、优化及结构监测 | 第27-41页 |
3.1 架桥机主梁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3.2 架桥机主梁整机分析 | 第29-35页 |
3.2.1 整机分析边界条件 | 第29-33页 |
3.2.2 主梁整体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3.3 架桥机主梁局部分析 | 第35-37页 |
3.3.1 局部分析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3.2 主梁局部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3.4 架桥机主梁结构优化 | 第37-40页 |
3.4.1 主梁补强结构 | 第37-39页 |
3.4.2 主梁补强结构优化 | 第39-40页 |
3.5 架桥机主梁结构监测点布置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架桥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及现场分布式监控实现 | 第41-54页 |
4.1 架桥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1-42页 |
4.2 架桥机现场分布式监控设计 | 第42-44页 |
4.2.1 分布式监控系统 | 第42页 |
4.2.2 架桥机现场分布式监控 | 第42-44页 |
4.3 现场分布式监控硬件选择及功能 | 第44-48页 |
4.3.1 PLC及以太网通讯模块 | 第44-45页 |
4.3.2 工控机 | 第45-46页 |
4.3.3 3G无线传输模块 | 第46页 |
4.3.4 结构参数无线监测模块 | 第46-48页 |
4.4 现场监控分布式数据通信 | 第48-52页 |
4.4.1 工控机与PLC的以太网通信 | 第48-49页 |
4.4.2 工控机与倾角、应变传感器的ZigBee通信 | 第49-51页 |
4.4.3 工控机与角度位移传感器的CAN总线通信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基于GENESIS64的架桥机3D远程监控的实现 | 第54-63页 |
5.1 架桥机3D远程监控 | 第54页 |
5.2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 第54-57页 |
5.2.1 组态技术 | 第54-55页 |
5.2.2 GENESIS64组态软件 | 第55-56页 |
5.2.3 C | 第56-57页 |
5.3 GENESIS64与数据源连接 | 第57-58页 |
5.4 GENSIS64组态设计 | 第58-62页 |
5.4.1 主界面 | 第58-59页 |
5.4.2 报警信息 | 第59-60页 |
5.4.3 实时趋势曲线 | 第60-61页 |
5.4.4 地理信息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