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3-1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一、关于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 | 第19-20页 |
二、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 | 第20-23页 |
三、关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 | 第23-27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 第27-3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三、研究进展 | 第3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2-46页 |
第一节 隐性知识共享的基本理论 | 第32-37页 |
一、隐性知识内涵及特征 | 第33-35页 |
二、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 第35-36页 |
三、影响工作场所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工作场所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37-41页 |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 第38-39页 |
二、影响工作场所学习的因素 | 第39-40页 |
三、工作场所学习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意义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工作场所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指导理论 | 第41-46页 |
一、内隐学习是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论来源 | 第41-42页 |
二、非正式学习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 | 第42-44页 |
三、团队学习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互动形式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工作场所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分析 | 第46-70页 |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过程 | 第46-49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46-48页 |
二、访谈设计 | 第48-49页 |
三、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处理 | 第49页 |
第二节 工作场所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及分析 | 第49-65页 |
一、关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50-51页 |
二、员工个人对隐性知识共享的认知 | 第51-55页 |
三、关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整体效果 | 第55-56页 |
四、关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文化影响因素 | 第56-61页 |
五、关于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实施的现状 | 第61-63页 |
六、关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构建的现状 | 第63-64页 |
七、意见与建议 | 第64-65页 |
第三节 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透视及原因分析 | 第65-70页 |
一、工作场所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透视 | 第65-66页 |
二、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工作场所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 第70-85页 |
第一节 员工认知观念转变策略 | 第70-76页 |
一、确立以人为本价值观,打造共同愿景 | 第70-72页 |
二、营造认同信任的组织文化,实现员工个人价值 | 第72页 |
三、转变领导角色,建立民主决策型的领导机制 | 第72-75页 |
四、尊重知识,营造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策略 | 第76-80页 |
一、建立报偿制度,满足员工生存发展的需求 | 第77页 |
二、实行知识激励策略,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 第77-78页 |
三、建立授权机制,提供员工施展才能的舞台 | 第78页 |
四、加强情感激励,满足员工的内隐性需求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共享平台系统创建策略 | 第80-85页 |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推动隐性知识共享的学习团队建设 | 第80-81页 |
二、明晰共享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81-83页 |
三、创建知识社区,打造共享的专家系统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