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被动集成安全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主被动集成安全研究方法 | 第17-27页 |
2.1 汽车AEB系统总体设计 | 第17-21页 |
2.1.1 汽车AEB系统功能设计 | 第17页 |
2.1.2 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 第17-19页 |
2.1.3 制动算法分析 | 第19-21页 |
2.2 乘员约束系统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约束系统能量解析 | 第21-22页 |
2.2.2 约束系统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2.3 碰撞仿真分析研究 | 第22-23页 |
2.2.4 乘员损伤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2.3 主被动集成安全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基于AEB信号的主被动集成模型建立 | 第27-43页 |
3.1 AEB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第27-30页 |
3.1.1 变道动态场景建立 | 第27-28页 |
3.1.2 传感器模块建立 | 第28页 |
3.1.3 制动算法建立 | 第28-30页 |
3.2 车对车碰撞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3.3 驾驶员侧约束系统模型建立 | 第31-41页 |
3.3.1 乘员空间模型 | 第32页 |
3.3.2 Facet假人模型 | 第32-33页 |
3.3.3 安全带模型 | 第33-35页 |
3.3.4 气囊模型 | 第35-36页 |
3.3.5 接触设置与激励输入 | 第36-37页 |
3.3.6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7-41页 |
3.4 集成式模型搭建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AEB信号参数及主动预紧对乘员保护性能分析 | 第43-59页 |
4.1 AEB信号参数对乘员保护分析 | 第43-48页 |
4.1.1 AEB信号参数对乘员动态响应影响 | 第44-46页 |
4.1.2 AEB信号参数对乘员损伤情况分析 | 第46-48页 |
4.2 主动式预紧安全带对乘员保护分析 | 第48-52页 |
4.2.1 主动式预紧安全带装置 | 第48-49页 |
4.2.2 主动式预紧安全带建模 | 第49页 |
4.2.3 主动预紧安全带参数分析 | 第49-51页 |
4.2.4 主动式预紧安全带对乘员保护效果 | 第51-52页 |
4.3 主被动系统参数对不同百分位乘员损伤防护分析 | 第52-57页 |
4.3.1 不同百分位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建立 | 第53页 |
4.3.2 不同百分位乘员保护效果分析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集成式约束系统优化 | 第59-75页 |
5.1 ModeFRONTIER软件简介 | 第59页 |
5.2 优化平台设计与建立 | 第59-69页 |
5.2.1 设计变量 | 第59-60页 |
5.2.2 试验设计方法选取 | 第60-63页 |
5.2.3 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选取 | 第63页 |
5.2.4 响应面函数 | 第63-66页 |
5.2.5 优化算法 | 第66-68页 |
5.2.6 优化平台建立 | 第68-69页 |
5.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5.3.1 收敛性比较 | 第69-70页 |
5.3.2 优化结果 | 第70-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