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9-30页 |
1.1 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概要 | 第19-24页 |
1.1.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1.1.2 技术方法 | 第20-23页 |
1.1.3 应用举例 | 第23-24页 |
1.2 川牛膝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2.1 品种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1.2.2 现存主要问题——质量隐患 | 第25-26页 |
1.3 华重楼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3.1 品种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1.3.2 现存主要问题——资源困境 | 第27-29页 |
1.4 论文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29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川牛膝与伪品麻牛膝的代谢组特征比较 | 第30-57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基于HPLC平台研究 | 第30-40页 |
2.2.1 材料 | 第30-31页 |
2.2.2 方法 | 第31-32页 |
2.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2.4 讨论 | 第39-40页 |
2.3 基于LC-MS平台研究 | 第40-56页 |
2.3.1 材料 | 第40页 |
2.3.2 方法 | 第40-42页 |
2.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2.3.4 讨论 | 第53-56页 |
2.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川牛膝不同生长年限根代谢组变化特征 | 第57-80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材料 | 第58-59页 |
3.2.1 药材 | 第58页 |
3.2.2 仪器 | 第58页 |
3.2.3 试剂 | 第58-59页 |
3.3 方法 | 第59-62页 |
3.3.1 药材处理 | 第59页 |
3.3.2 HPLC检测 | 第59-60页 |
3.3.3 GC-MS检测 | 第60-61页 |
3.3.4 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62-78页 |
3.4.1 杯苋甾酮HPLC检测 | 第62-63页 |
3.4.2 代谢物GC-MS检测 | 第63-69页 |
3.4.3 方差分析 | 第69-73页 |
3.4.4 聚类分析 | 第73-75页 |
3.4.5 主成分分析 | 第75-76页 |
3.4.6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第76-78页 |
3.5 讨论 | 第78-79页 |
3.6 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川牛膝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谱差异比较 | 第80-96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材料 | 第80-81页 |
4.2.1 药材 | 第80-81页 |
4.2.2 仪器 | 第81页 |
4.2.3 试剂 | 第81页 |
4.3 方法 | 第81-83页 |
4.3.1 药材处理 | 第81-82页 |
4.3.2 溶液制备 | 第82页 |
4.3.3 色谱条件 | 第82页 |
4.3.4 数据处理 | 第82-8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4.4.1 方法学考察 | 第83页 |
4.4.2 特征指纹图谱建立 | 第83-88页 |
4.4.3 炮制前后成分特征总体差异比较 | 第88-90页 |
4.4.4 炮制前后成分种类与其量比较 | 第90-92页 |
4.5 讨论 | 第92-94页 |
4.5.1 关于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解释方式 | 第92-93页 |
4.5.2 关于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延伸 | 第93-94页 |
4.5.3 关于川牛膝炮制品的质控指标筛选 | 第94页 |
4.6 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华重楼与其近缘种药材质量等同性评价 | 第96-112页 |
5.1 引言 | 第96-97页 |
5.2 材料 | 第97页 |
5.2.1 药材 | 第97页 |
5.2.2 仪器 | 第97页 |
5.2.3 试剂 | 第97页 |
5.3 方法 | 第97-99页 |
5.3.1 性状考察 | 第97-98页 |
5.3.2 溶液制备 | 第98页 |
5.3.3 色谱条件 | 第98-99页 |
5.3.4 统计分析 | 第99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1页 |
5.4.1 植物形态特征比较 | 第99-100页 |
5.4.2 指标成分含量检测 | 第100-101页 |
5.4.3 特征指纹图谱建立 | 第101-107页 |
5.4.4 相似度计算 | 第107-109页 |
5.4.5 主成分分析 | 第109-111页 |
5.5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华重楼农艺性状与其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 第112-123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材料 | 第112-113页 |
6.2.1 药材 | 第112-113页 |
6.2.2 仪器 | 第113页 |
6.2.3 试剂 | 第113页 |
6.3 方法 | 第113-114页 |
6.3.1 性状考察 | 第113页 |
6.3.2 样品制备 | 第113-114页 |
6.3.3 皂苷测定 | 第114页 |
6.3.4 数据处理 | 第11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0页 |
6.4.1 华重楼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 | 第114-115页 |
6.4.2 华重楼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115-117页 |
6.4.3 华重楼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117-119页 |
6.4.4 华重楼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119页 |
6.4.5 华重楼根茎干重与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119-120页 |
6.5 讨论 | 第120-122页 |
6.5.1 华重楼药材质量评价 | 第120-121页 |
6.5.2 华重楼种质资源利用 | 第121页 |
6.5.3 华重楼的高产量策略 | 第121-122页 |
6.6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7章 华重楼种子萌发过程的代谢组特征变化 | 第123-149页 |
7.1 引言 | 第123-124页 |
7.2 材料 | 第124页 |
7.2.1 种子 | 第124页 |
7.2.2 仪器 | 第124页 |
7.2.3 试剂 | 第124页 |
7.3 方法 | 第124-127页 |
7. 3.1层积处理 | 第124-125页 |
7.3.2 切片观察 | 第125-126页 |
7.3.3 溶液萃取 | 第126页 |
7.3.4 代谢物衍生化 | 第126页 |
7.3.5 上机检测 | 第126-127页 |
7.3.6 数据处理 | 第127页 |
7.4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46页 |
7.4.1 显微观察 | 第127-129页 |
7.4.2 方差分析 | 第129-140页 |
7.4.3 聚类分析 | 第140-142页 |
7.4.4 主成分分析 | 第142-143页 |
7.4.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第143-146页 |
7.5 讨论 | 第146-148页 |
7.5.1 利用种子繁殖有望促进华重楼彻底走出资源困境 | 第146-147页 |
7.5.2 华重楼种子萌发困难主要由于种胚发育后熟所致 | 第147页 |
7.5.3 华重楼种子萌发过程涉及大范围的代谢调节行为 | 第147-148页 |
7.6 小结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