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信号放大技术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34页
    1.1 功能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第10-18页
        1.1.1 金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DNA的功能化第10-11页
        1.1.2 金银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1-18页
            1.1.2.1 金银纳米粒子在比色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1-12页
            1.1.2.2 金银纳米粒子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2-13页
            1.1.2.3 金银纳米粒子在表面增强拉曼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3-15页
            1.1.2.4 金银纳米粒子在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5-18页
    1.2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机理与应用第18-25页
        1.2.1 AIE分子的发光机理第18-19页
        1.2.2 AIE效应的应用第19-25页
            1.2.2.1 AIE效应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第19-22页
            1.2.2.2 AIE效应在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第22-24页
            1.2.2.3 AIE效应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第24-25页
    1.3 核酸扩增策略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25-32页
        1.3.1 核酸扩增策略第25-27页
            1.3.1.1 酶辅助的核酸扩增第26页
            1.3.1.2 免酶核酸扩增第26-27页
        1.3.2 核酸扩增策略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27-32页
            1.3.2.1 酶辅助的核酸扩增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27-29页
            1.3.2.2 免酶核酸扩增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29-32页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基于金属荧光增强效应检测ATP的研究第34-46页
    2.1 前言第34页
    2.2 实验部分第34-37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34-35页
        2.2.2 实验步骤第35-37页
            2.2.2.1 溶液的配制和DNA的预处理第35-36页
            2.2.2.2 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6页
            2.2.2.3 DNA修饰纳米粒子第36页
            2.2.2.4 荧光检测ATP第36-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2.3.1 实验原理第37页
        2.3.2 纳米粒子的表征第37-39页
        2.3.3 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验证第39-40页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0-42页
            2.3.4.1 ATP的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40页
            2.3.4.2 ATP的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第40-41页
            2.3.4.3 DNA适体链的长度对实验的影响第41-42页
            2.3.4.4 含猝灭基团的互补链的长度对实验的影响第42页
        2.3.5 银纳米粒子荧光增强体系的优越性第42-43页
        2.3.6 实验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第43-44页
        2.3.7 选择性实验第44页
        2.3.8 实际样品中ATP的检测第44-45页
    2.4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基于滚环复制及杂交链式反应荧光检测DNA的研究第46-58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实验部分第46-4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46-47页
        3.2.2 实验步骤第47-49页
            3.2.2.1 溶液的配制与DNA预处理第47页
            3.2.2.2 滚环复制放大的步骤第47-48页
            3.2.2.3 杂交链式反应放大的步骤第48页
            3.2.2.4 荧光信号的检测第48页
            3.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3.3.1 实验原理第49-50页
        3.3.2 实验的可行性验证第50-51页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51-54页
            3.3.3.1 T4连接酶的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第51-52页
            3.3.3.2 Phi29DNA聚合酶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第52页
            3.3.3.3 剪切酶Nb.BsmI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第52-53页
            3.3.3.4 滚环复制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53页
            3.3.3.5 杂交链式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53-54页
            3.3.3.6 缓冲溶液的pH对实验的影响第54页
        3.3.4 实验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第54-56页
        3.3.5 选择性实验第56-57页
    3.4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基于酶切循环放大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Hg~(2+)第58-70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部分第58-61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58-59页
        4.2.2 实验步骤第59-61页
            4.2.2.1 溶液的配制与DNA预处理第59页
            4.2.2.2 TPE-N_3的合成第59-60页
            4.2.2.3 通过click反应合成TPE-DNA第60页
            4.2.2.4 酶切循环放大反应第60-61页
            4.2.2.5 Hg~(2+)的荧光检测第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69页
        4.3.1 TPE-N3基于三螺旋结构荧光增强的原理第61页
        4.3.2 TPE-N3的表征第61-63页
        4.3.3 TPE-N3连接DNA的荧光表征第63页
        4.3.4 TPE-N3基于三螺旋结构荧光增强的可行性验证第63-64页
        4.3.5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4-65页
            4.3.5.1 Ag+的浓度对三螺旋结构的影响第64-65页
            4.3.5.2 精胺的浓度对三螺旋结构的影响第65页
        4.3.6 基于酶切放大反应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Hg~(2+)的原理第65-66页
        4.3.7 基于酶切放大反应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Hg~(2+)的可行性验证第66-67页
        4.3.8 核酸外切酶(Exo III)的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第67页
        4.3.9 实验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第67-68页
        4.3.10 实验方案的选择性研究第68-69页
    4.4 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香酸—苯并咪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下一篇:基于柱芳烃的人工单分子阴离子跨膜通道的设计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