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芳香酸—苯并咪唑—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简介第11-12页
    1.2 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第12-13页
    1.3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第13-17页
        1.3.1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13-15页
            1.3.1.1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在抗癌方面的应用第13-14页
            1.3.1.2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在抗虫抗菌方面的应用第14页
            1.3.1.3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作为组胺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第14页
            1.3.1.4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在抗高血压方面的应用第14-15页
        1.3.2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工业缓蚀性第15页
        1.3.3 聚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应用第15-16页
        1.3.4 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催化降解作用第16-17页
    1.4 芳香酸金属配合物简介第17-20页
        1.4.1 多孔材料第17-18页
        1.4.2 手性材料第18-19页
        1.4.3 磁性材料第19页
        1.4.4 发光材料第19-20页
    1.5 芳香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影响因素第20-23页
        1.5.1 有机配体的影响第20-21页
        1.5.2 金属离子的影响第21页
        1.5.3 溶剂的影响第21-22页
        1.5.4 阴离子的影响第22页
        1.5.5 反应条件的影响第22页
        1.5.6 反应物投料比的影响第22-23页
    1.6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23-26页
        1.6.1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研究现状第23页
        1.6.2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第23-24页
        1.6.3 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方法第24-26页
            1.6.3.1 循环伏安法第24-25页
            1.6.3.2 紫外-可见光谱法第25页
            1.6.3.3 其它常用方法第25-26页
    1.7 DNA传感器第26-27页
        1.7.1 生物DNA传感器第26页
        1.7.2 电化学DNA传感器第26-27页
            1.7.2.1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26-27页
            1.7.2.2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第27页
    1.8 本论文的立题思路与目的第27-29页
第二章 双(苯并咪唑)丙烷镍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9-43页
    2.1 实验部分第29-32页
        2.1.1 试剂与仪器第29-30页
        2.1.2 实验方法第30-32页
            2.1.2.1 双(苯并咪唑)丙烷镍配合物Ni(bbp)SO_4(1)的合成及单晶测试第30页
            2.1.2.2 碳糊电极的制作第30页
            2.1.2.3 dsDNA与ssDNA分子的制备第30页
            2.1.2.4 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30-31页
            2.1.2.5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31-32页
            2.1.2.6 染料脱色降解研究第32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2-43页
        2.2.1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第32-36页
        2.2.2 B-R缓冲溶液pH的选择第36页
        2.2.3 扫描速度的选择第36-37页
        2.2.4 扫描圈数的影响第37-38页
        2.2.5 双(苯并咪唑)丙烷镍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第38-39页
        2.2.6 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双(苯并咪唑)丙烷镍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39-40页
        2.2.7 紫外滴定法研究双(苯并咪唑)丙烷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第40-41页
        2.2.8 双(苯并咪唑)丙烷镍配合物的脱色降解研究第41-43页
第三章 双(苯并咪唑)丙烷钴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3-53页
    3.1 实验部分第43-46页
        3.1.1 试剂与仪器第43页
        3.1.2 实验方法第43-46页
            3.1.2.1 双(苯并咪唑)丙烷钴配合物Co(bbp)Cl_2(2)的合成第43-44页
            3.1.2.2 碳糊电极的制作第44页
            3.1.2.3 dsDNA与ssDNA分子的制备第44页
            3.1.2.4 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44-45页
            3.1.2.5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45页
            3.1.2.6 染料脱色降解研究第45-4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3.2.1 pH的选择第46页
        3.2.2 扫描速度的选择第46-48页
        3.2.3 静止时间的选择第48页
        3.2.4 双(苯并咪唑)丙烷钴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第48-49页
        3.2.5 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双(苯并咪唑)丙烷钴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49-50页
        3.2.6 紫外滴定法研究双(苯并咪唑)丙烷钴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第50-51页
        3.2.7 双(苯并咪唑)丙烷钴配合物的脱色降解研究第51-53页
第四章 苯并咪唑-1-乙酸钴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3-63页
    4.1 实验部分第53-56页
        4.1.1 试剂与仪器第53页
        4.1.2 实验方法第53-56页
            4.1.2.1 苯并咪唑-1-乙酸钴配合物 Co(bia)(3)的合成第54页
            4.1.2.2 碳糊电极的制作第54页
            4.1.2.3 dsDNA与ssDNA分子的制备第54页
            4.1.2.4 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54-55页
            4.1.2.5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55-5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6-63页
        4.2.1 B-R缓冲溶液pH的选择第56页
        4.2.2 扫描速度的选择第56-57页
        4.2.3 静止时间的选择第57-58页
        4.2.4 扫描圈数的影响第58-59页
        4.2.5 苯并咪唑-1-乙酸钴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第59-60页
        4.2.6 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苯并咪唑-1-乙酸钴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60-61页
        4.2.7 紫外滴定法研究苯并咪唑-1-乙酸钴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第61-63页
第五章 1,3-双(2-苯并咪唑基)-2-氧杂丙烷与5-羟基间苯二甲酸镍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3-73页
    5.1 实验部分第63-66页
        5.1.1 试剂与仪器第63-64页
        5.1.2 实验方法第64-66页
            5.1.2.1 1,3-双(2-苯并咪唑基)-2-氧杂丙烷及5-羟基间苯二甲酸镍配合物Ni(bbop)(HO-bdc)(4)的合成第64页
            5.1.2.2 碳糊电极的制作第64页
            5.1.2.3 dsDNA与ssDNA分子的制备第64页
            5.1.2.4 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64-65页
            5.1.2.5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65-66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6-73页
        5.2.1 B-R缓冲溶液pH的选择第66页
        5.2.2 扫描速度的选择第66-67页
        5.2.3 静止时间的选择第67-68页
        5.2.4 扫描圈数的影响第68-69页
        5.2.5 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第69-70页
        5.2.6 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1,3-双(2-苯并咪唑基)-2-氧杂丙烷与5-羟基间苯二甲酸镍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70页
        5.2.7 紫外滴定法研究1,3-双(2-苯并咪唑基)-2-氧杂丙烷与5-羟基间苯二甲酸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第70-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致谢第81-82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道中可燃气体爆炸动力学特征研究
下一篇:基于信号放大技术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