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木质纤维素及其降解酶 | 第11-13页 |
1.1.1 木质纤维素 | 第11-12页 |
1.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 第12-13页 |
1.2 白蚁概述 | 第13-16页 |
1.2.1 白蚁分类 | 第13页 |
1.2.2 白蚁的消化道及其食性 | 第13-15页 |
1.2.3 高等培菌白蚁 | 第15-16页 |
1.3 低等白蚁及其肠道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低等白蚁肠道共生体系 | 第16-17页 |
1.3.2 低等白蚁肠道原生动物 | 第17-18页 |
1.4 高等白蚁及其微生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4.1 木食性高等白蚁及微生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2 土食性高等白蚁及微生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4.3 培菌高等白蚁及微生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本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2页 |
1.5.2 基本思路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黄翅大白蚁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25-4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步骤 | 第25-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2.2.3 黄翅大白蚁中后肠样品材料的获得 | 第26页 |
2.2.4 肠道宏基因组提取 | 第26页 |
2.2.5 白蚁中后肠细菌16S rRNA V1-V3区的扩增 | 第26-27页 |
2.2.6 PCR片段的定量 | 第27页 |
2.2.7 焦磷酸测序 | 第27页 |
2.2.8 测序信息的优化 | 第27页 |
2.2.9 焦磷酸测序数据的分析 | 第27-28页 |
2.2.10 基于统计学数据的多样性分析 | 第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40页 |
2.3.1 白蚁采集与解剖 | 第28-29页 |
2.3.2 PCR产物的检测 | 第29-30页 |
2.3.3 DNA浓度的检测 | 第30-31页 |
2.3.4 优化序列数据统计 | 第31-32页 |
2.3.5 微生物OTU稀释性曲线分析 | 第32-34页 |
2.3.6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 | 第34-35页 |
2.3.7 中肠与后肠微生物类群在门水平的的比较 | 第35-36页 |
2.3.8 中肠与后肠微生物类群在科水平的比较 | 第36-37页 |
2.3.9 中后肠细菌分类学树状图分析 | 第37-4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黄翅大白蚁后肠降解滤纸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 第43-53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4页 |
3.2.1 菌株与质粒 | 第44页 |
3.2.2 培养基 | 第44页 |
3.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4-46页 |
3.3.1 白蚁解剖及肠道微生物样品提取 | 第44页 |
3.3.2 微生物的培养 | 第44-45页 |
3.3.3 纤维素降解酶类的酶谱分析 | 第45页 |
3.3.4 总基因组提取 | 第45页 |
3.3.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群落结构 | 第45-46页 |
3.3.6 滤纸降解细菌和真菌的菌种鉴定 | 第4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6-51页 |
3.4.1 黄翅大白蚁后肠微生物群落对滤纸的降解作用 | 第46-47页 |
3.4.2 滤纸降解微生物群落的酶谱分析 | 第47-48页 |
3.4.3 滤纸降解群落中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性验证 | 第48-49页 |
3.4.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的电泳验证 | 第49页 |
3.4.5 滤纸降解细菌及真菌群DGGE | 第49-50页 |
3.4.6 DGGE所示细菌和真菌条带的菌种鉴定 | 第50-51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黄翅大白蚁肠道木聚糖降解菌的分离培养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7页 |
4.3.1 培养基的选择 | 第54页 |
4.3.2 白蚁的解剖及肠道微生物样品提取 | 第54页 |
4.3.3 微生物的培养及木聚糖降解微生物的筛选纯化 | 第54页 |
4.3.4 微生物基因组的提取 | 第54页 |
4.3.5 木聚糖降解微生物的鉴定 | 第54-55页 |
4.3.6 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微生物木聚糖酶活性 | 第55页 |
4.3.7 DNS方法测定木聚糖酶酶活 | 第55页 |
4.3.8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56页 |
4.3.9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6-57页 |
4.3.10 微生物的木聚糖酶谱分析 | 第57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7-65页 |
4.4.1 黄翅大白蚁木聚糖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单克隆获得 | 第57-58页 |
4.4.2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8-60页 |
4.4.3 DNS法测还原糖标准曲线 | 第60页 |
4.4.4 微生物的种类鉴定 | 第60-61页 |
4.4.5 木聚糖酶活性分析 | 第61-64页 |
4.4.6 酶活性随生长曲线的变化 | 第64页 |
4.4.7 木聚糖降解菌的酶谱性质分析 | 第64-65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85页 |
附录一 CTAB法提取白蚁肠道宏基因组 | 第69-70页 |
附录二 DNA扩增片段的浓度定量 | 第70-72页 |
附录三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仪器 | 第72-73页 |
附录四 所涉及的主要培养基 | 第73-74页 |
附录五 酶活性测定所涉及溶液的配制 | 第74-75页 |
附录六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试剂配制 | 第75-79页 |
附录八 克隆PCR筛选目的转化子 | 第79-80页 |
附录九 降解滤纸微生物群落16S rDNA及18 SrDNA序列 | 第80-83页 |
附录十 Mb1-6 16S rDNA序列(1537 bp)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