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焦化行业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1.1.1 国家层面宏观发展情况 | 第11-13页 |
1.1.2 企业层面技术类型、产品结构、管理组织情况 | 第13-15页 |
1.2 焦化行业环保治理现状 | 第15-18页 |
1.2.1 焦化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3.2 解决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3-37页 |
2.1 物质流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1.1 物质流分析概述 | 第23-25页 |
2.1.2 微观尺度动态物质流分析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1.3 氮硫元素流分析现状 | 第26-27页 |
2.2 静态物质流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2.2.1 边界确定 | 第27页 |
2.2.2 节点划分 | 第27-28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8-31页 |
2.2.4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2.3 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2.3.1 研究框架 | 第33页 |
2.3.2 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焦化生产系统静态元素流分析 | 第37-53页 |
3.1 案例概况与物质流系统界定 | 第37-40页 |
3.1.1 案例概况 | 第37-38页 |
3.1.2 系统边界与节点划分 | 第38-39页 |
3.1.3 分析框架 | 第39-40页 |
3.2 焦化生产系统静态碳元素流分析 | 第40-44页 |
3.2.1 焦化生产系统物质流分析 | 第40-41页 |
3.2.2 全厂碳元素流分析 | 第41-42页 |
3.2.3 不同工况碳元素流对比 | 第42-43页 |
3.2.4 关键节点碳元素流转化效率 | 第43-44页 |
3.3 焦化生产系统静态氮元素流分析 | 第44-48页 |
3.3.1 全厂氮元素流分析 | 第44-46页 |
3.3.2 不同工况氮元素流对比 | 第46页 |
3.3.3 关键节点氮元素转化效率 | 第46-48页 |
3.4 焦化生产系统静态硫元素流分析 | 第48-51页 |
3.4.1 全厂硫元素流分析 | 第48-49页 |
3.4.2 不同工况硫元素转化效率 | 第49-50页 |
3.4.3 关键节点硫元素转化效率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焦化过程动态物质流分析 | 第53-77页 |
4.1 炼焦主产物动态模拟 | 第53-60页 |
4.1.1 模型输入参数及典型配比选择 | 第53-55页 |
4.1.2 主产物模拟 | 第55-60页 |
4.1.3 主要气体产物模拟结果 | 第60页 |
4.2 炼焦过程动态氮元素流模拟 | 第60-64页 |
4.2.1 原始CPD模型对氮元素模拟 | 第60-61页 |
4.2.2 CPD模型拓展 | 第61-63页 |
4.2.3 模拟结果 | 第63-64页 |
4.3 炼焦过程动态硫元素流模拟 | 第64-69页 |
4.3.1 煤热解过程硫的转化机理 | 第64-66页 |
4.3.2 CPD模型对硫模拟拓展 | 第66-68页 |
4.3.3 模拟结果 | 第68-69页 |
4.4 ASPEN全厂氮硫元素动态模拟 | 第69-75页 |
4.4.1 ASPEN全厂模拟模块建立 | 第69-72页 |
4.4.2 参数确定 | 第72页 |
4.4.3 模拟结果 | 第72-75页 |
4.4.4 全厂氮硫模拟小结 | 第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