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37页 |
1.3.1 企业创新理论 | 第19-26页 |
1.3.2 企业能力理论概述 | 第26-29页 |
1.3.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 | 第29-33页 |
1.3.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第33-34页 |
1.3.5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1.3.6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6-37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37-42页 |
1.4.1 核心问题及其逻辑拆解 | 第37-38页 |
1.4.2 研究内容安排 | 第38-39页 |
1.4.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调查 | 第42-5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2-46页 |
2.1.1 创新 | 第42-43页 |
2.1.2 企业技术创新 | 第43-45页 |
2.1.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45-46页 |
2.2 调查方案设计 | 第46-48页 |
2.3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54页 |
2.3.1 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条件 | 第48-50页 |
2.3.2 管理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 | 第50-54页 |
2.4 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不足 | 第54-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第59-74页 |
3.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功能 | 第59-61页 |
3.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61-63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61-62页 |
3.2.2 投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3.3 变量的选择与检验 | 第63-68页 |
3.3.1 变量的有效性检验 | 第63-65页 |
3.3.2 变量选择 | 第65-67页 |
3.3.3 相关性检验 | 第67-68页 |
3.4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68-73页 |
3.4.1 评价结果 | 第68-69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84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75-77页 |
4.2 估计方法 | 第77-78页 |
4.3 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4.4 政策含义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技术创新能力与黑龙江省企业内生优势 | 第84-95页 |
5.1 理论架构 | 第85-88页 |
5.1.1 从外生优势到内生优势 | 第85-86页 |
5.1.2 内生优势的构成 | 第86-87页 |
5.1.3 核心主张 | 第87-88页 |
5.2 研究纲领 | 第88-89页 |
5.2.1 研究方法 | 第88-89页 |
5.2.2 数据获取 | 第89页 |
5.3 案例剖析 | 第89-93页 |
5.3.1 共同价值观与竞争优势 | 第90-91页 |
5.3.3 动态组织能力与竞争优势 | 第91-92页 |
5.3.4 互补性资产与竞争优势 | 第92-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95-110页 |
6.1 企业对黑龙江省创新活动的作用 | 第95-99页 |
6.2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框架 | 第99-102页 |
6.3 基于外生型知识共享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 第102-105页 |
6.3.1 基于引进模式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 第102-103页 |
6.3.2 基于兼并模式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 第103页 |
6.3.3 基于合作模式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 第103-104页 |
6.3.4 综合模式——黑龙江省企业的现实选择 | 第104-105页 |
6.4 基于内生型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 第105-108页 |
6.4.1 影响因素 | 第105-107页 |
6.4.2 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第107-108页 |
6.5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制度安排 | 第108-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