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我国能源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我国煤炭种类分布 | 第14-15页 |
1.1.2 低阶煤的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 以热解为基础的煤炭梯级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煤炭梯级利用的提出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2 基于煤热解的多联产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7-24页 |
1.3 二氧化碳捕集 | 第24-31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24-26页 |
1.3.2 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简介及其用途 | 第26-27页 |
1.3.3 燃烧后烟气中CO_2的捕集 | 第27-30页 |
1.3.4 CO_2分离捕集技术研究方向 | 第30-31页 |
1.4 自热再生技术简介 | 第31-33页 |
1.4.1 自热再生技术背景 | 第31页 |
1.4.2 自热再生模型介绍 | 第31-33页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3-3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模拟流程的建立过程 | 第35-43页 |
2.1 模拟工具—Aspenplus软件简介 | 第35页 |
2.2 工艺系统介绍 | 第35-37页 |
2.2.1 TBCBF工艺介绍 | 第35-36页 |
2.2.2 CO_2捕集分离工艺介绍 | 第36-37页 |
2.3 模型假设 | 第37-38页 |
2.3.1 TBCBF系统模型假设 | 第37-38页 |
2.3.2 CO_2捕集分离系统模型假设 | 第38页 |
2.4 组分规定 | 第38-40页 |
2.4.1 TBCBF系统组分规定 | 第38-39页 |
2.4.2 CO_2捕集分离系统组分规定 | 第39-40页 |
2.5 物性方法的选择 | 第40页 |
2.5.1 TBCBF系统物性方法选择 | 第40页 |
2.5.2 CO_2捕集分离系统物性方法选择 | 第40页 |
2.6 模块选择及简介 | 第40-42页 |
2.6.1 TBCBF系统模块选择 | 第40-41页 |
2.6.2 CO_2捕集分离系统模块选择 | 第41-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TBCFB工艺系统模拟流程的建立 | 第43-55页 |
3.1 流程建立 | 第43-47页 |
3.1.1 热解单元流程建立 | 第43-45页 |
3.1.2 气化及燃烧单元流程建立 | 第45-46页 |
3.1.3 模型验证 | 第46-4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3.2.1 气化温度 | 第47-48页 |
3.2.2 水蒸气/半焦比(St/C) | 第48-49页 |
3.2.3 载热颗粒循环量 | 第49-52页 |
3.3 系统的物料和能量平衡 | 第52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CO_2捕集分离系统模拟流程的建立 | 第55-69页 |
4.1 模拟对象 | 第55-56页 |
4.2 MEA法CO_2捕集分离的原理 | 第56页 |
4.3 传统MEA法CO_2捕集分离模拟流程建立 | 第56-64页 |
4.3.1 模拟流程的建立 | 第56-58页 |
4.3.2 吸收塔塔板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3 解吸塔塔板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4.3.4 操作条件的灵敏度分析与优化 | 第60-64页 |
4.4 贫液源热泵技术MEA法CO_2捕集分离模拟流程建立 | 第64-66页 |
4.4.1 模拟流程建立 | 第64-65页 |
4.4.2 系统能耗分析 | 第65-66页 |
4.5 自热再生技术MEA法CO_2捕集分离模拟流程建立 | 第66-67页 |
4.5.1 模拟流程建立 | 第66-67页 |
4.5.2 系统能耗分析 | 第67页 |
4.6 本章结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