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植物有性生殖 | 第12页 |
1.2 植物雄性不育 | 第12页 |
1.3 高等植物花粉的发育 | 第12-14页 |
1.4 液泡的动态变化 | 第14-15页 |
1.5 PI(3,5)P_2调节液泡的分裂 | 第15页 |
1.6 Fab1/PIKfyve复合体调控PI(3,5)P_2合成与降解 | 第15-17页 |
1.7 Fab1/PIKfyve复合体和PI(3,5)P_2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17-19页 |
1.8 PI(3,5)P_2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 第19-22页 |
1.8.1 促进细胞自噬 | 第19页 |
1.8.2 调控胚胎发育 | 第19页 |
1.8.3 调节神经系统 | 第19-20页 |
1.8.4 响应渗透胁迫 | 第20页 |
1.8.5 调节生长素流动方向 | 第20页 |
1.8.6 参与MVB的蛋白分选 | 第20页 |
1.8.7 参与液泡到高尔基体的逆向运输 | 第20-21页 |
1.8.8 激活内体/溶酶体离子通道 | 第21页 |
1.8.9 调节TORC1通路 | 第21-22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1页 |
2.1 材料 | 第23-25页 |
2.1.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第23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2.1.3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2.1.4 PCR引物 | 第24-25页 |
2.2 方法 | 第25-41页 |
2.2.1 构建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 第25-31页 |
2.2.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1.3 反转录 | 第26页 |
2.2.1.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27页 |
2.2.1.5 高保真PhusionPCR扩增 | 第27页 |
2.2.1.6 PCR产物回收 | 第27-28页 |
2.2.1.7 TOPO连接反应 | 第28页 |
2.2.1.8 大肠杆菌转化及质粒提取 | 第28-29页 |
2.2.1.9 DNA序列测定 | 第29页 |
2.2.1.10 LR反应 | 第29-30页 |
2.2.1.11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 第30页 |
2.2.1.12 农杆菌转化及鉴定 | 第30页 |
2.2.1.13 拟南芥的栽培及转化 | 第30-31页 |
2.2.2 qRT-PCR扩增 | 第31-32页 |
2.2.3 GUS染色分析 | 第32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2页 |
2.2.5 拟南芥花粉染色及花粉萌发分析 | 第32-33页 |
2.2.6 YM201636处理的花粉体外萌发 | 第33-34页 |
2.2.7 花序培养实验 | 第34页 |
2.2.7.1 YM201636处理野生型花序 | 第34页 |
2.2.7.2 PI(3,5)P_2处理vac14/+花序 | 第34页 |
2.2.8 激光共聚焦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处理 | 第34-35页 |
2.2.9 组织学切片 | 第35-36页 |
2.2.9.1 石蜡切片 | 第35-36页 |
2.2.9.2 树脂切片 | 第36页 |
2.2.10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36-39页 |
2.2.10.1 酵母的转化 | 第36-39页 |
2.2.10.2 酵母互作的验证 | 第39页 |
2.2.11 本生烟的栽培及双光子荧光互补实验 | 第39-41页 |
2.2.11.1 本生烟的培养方法 | 第39页 |
2.2.11.2 农杆菌注射法瞬时转化烟草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61页 |
3.1 VAC14在演化上保守 | 第41-42页 |
3.2 VAC14功能缺失导致雄配子体致死 | 第42-45页 |
3.3 vac14的花粉在PMI时期出现异常 | 第45-47页 |
3.4 VAC14调控花粉液泡的动态变化 | 第47-49页 |
3.5 VAC14促进PI(3,5)P_2的产生 | 第49-51页 |
3.6 VAC14在进化上具有保守的功能 | 第51-52页 |
3.7 VAC14在绒毡层及花粉中高量表达 | 第52-54页 |
3.8 抑制PI(3,5)P_2产生和过表达SAC1能够抑制花粉萌发以及花粉管生长 | 第54-58页 |
3.9 拟南芥VAC14的定位 | 第58-59页 |
3.10 VAC14在其他组织中的功能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4.1 VAC14在进化上具有保守的功能 | 第61页 |
4.2 PI(3,5)P_2调控液泡的动态变化 | 第61-63页 |
5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