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0页 |
ABSTRACT | 第20-33页 |
绪论 | 第34-46页 |
一、研究契机 | 第34-36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36-4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2-45页 |
四、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45-46页 |
第一章 早期中西哲学视野下的本体论 | 第46-68页 |
第一节 本体以及本体论的词源学追溯 | 第48-56页 |
一、汉语词源学上的“本体”概念 | 第48-50页 |
二、西方哲学语境中的本体论概念阐释 | 第50-52页 |
三、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论概念阐释 | 第52-53页 |
四、宇宙本体论与道德本体论 | 第53-56页 |
第二节 古希腊哲学视野下的本体论历史考察 | 第56-62页 |
一、古希腊哲学对本原的探索——从泰利斯到德谟克利特 | 第56-59页 |
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转向——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 | 第59-62页 |
第三节 诸子前哲学视野下的本体思想萌芽 | 第62-68页 |
一、上古传说时代的万物起源观 | 第62-64页 |
二、原始宗教视野下的“帝”、“天”、“德”观念 | 第64-65页 |
三、原始阴阳、五行观念 | 第65-68页 |
第二章 先秦儒道本体论生发的思想根源与契机 | 第68-93页 |
第一节 先秦儒道本体论生发的思想根源 | 第69-80页 |
一、儒家、道家思想派别源起过程中的本体思想预设 | 第69-73页 |
二、邹鲁文化与荆楚文化的本体思想孕育 | 第73-75页 |
三、儒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性格中的本体诉求 | 第75-80页 |
第二节 儒道哲学对感性生命的透悟与精神生命的超越追求 | 第80-88页 |
一、儒道哲学对战争环境下个体命运的反思 | 第80-82页 |
二、儒道哲学对生命进程中死亡现象的反思 | 第82-84页 |
三、儒道哲学对精神生命的超越追求 | 第84-88页 |
第三节 儒道哲学对秩序完善与信念重建的急切诉求 | 第88-93页 |
一、儒道哲学对社会秩序完善的迫切需要 | 第88-90页 |
二、儒道哲学对民众信念重建的殷切诉求 | 第90-93页 |
第三章 先秦儒道本体论的本源进路——宇宙本体论 | 第93-133页 |
第一节 华夏文明对宇宙本源的探索 | 第94-98页 |
一、早期宇宙论视野下的盖天说、浑天说 | 第95-96页 |
二、早期宇宙论视野下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96-98页 |
第二节 先秦儒道宇宙本体论的内涵 | 第98-112页 |
一、宇宙本体的生生之义 | 第98-103页 |
二、宇宙本体的生物过程 | 第103-107页 |
三、万物存在本质的获得与确立 | 第107-112页 |
第三节 先秦儒道宇宙本体的基本特征 | 第112-124页 |
一、宇宙本体具有超越性、真实性、绝对性 | 第112-116页 |
二、宇宙本体的神妙功用具有永恒性 | 第116-118页 |
三、宇宙本体的发用流行具有客观规律性 | 第118-122页 |
四、宇宙本体与万物间的关联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先秦儒道宇宙本体论的向下落实 | 第124-133页 |
一、亲近自然、热爱生命 | 第124-128页 |
二、尊重规律、循道而衍 | 第128-133页 |
第四章 先秦儒道本体论的道德进路——道德本体论 | 第133-199页 |
第一节 华夏早期文明背景下“德”的源起 | 第134-138页 |
一、祖灵崇拜意识下的精神突破 | 第134-136页 |
二、春秋人的道德自救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先秦儒道道德本体论的内涵 | 第138-159页 |
一、道德本体的基本内涵 | 第139-146页 |
二、道德观念的价值来源 | 第146-154页 |
三、人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 | 第154-159页 |
第三节 先秦儒道道德本体的基本特征 | 第159-175页 |
一、道德本体的“形上”特质 | 第159-162页 |
二、道德本体论的思辨特色 | 第162-166页 |
三、道德本体的实践特性 | 第166-175页 |
第四节 先秦儒道道德本体论的落实 | 第175-199页 |
一、从孔子的“仁”到荀子的“礼” | 第175-182页 |
二、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到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第182-199页 |
第五章 先秦儒道本体论视野下“人”的“发现” | 第199-230页 |
第一节 人主体性地位的凸显和确立 | 第201-213页 |
一、早期人类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202-204页 |
二、儒家哲学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呈现 | 第204-208页 |
三、道家哲学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呈现 | 第208-213页 |
第二节 先秦儒道宇宙本体论视域下“人”的“发现” | 第213-222页 |
一、人是宇宙整体构成的组成部分 | 第213-215页 |
二、人是宇宙化生进程的直接参与者 | 第215-222页 |
第三节 先秦儒道道德本体论视域下“人”的“发现” | 第222-230页 |
一、人是道德本体的思想建构者 | 第222-225页 |
二、人是道德实践的直接参与者 | 第225-230页 |
第六章 先秦儒道本体论的整体评价 | 第230-237页 |
一、儒道哲学的时代回应与精神担当 | 第231-233页 |
二、儒道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根基 | 第233-235页 |
三、破解人类生存难题的启示 | 第235-237页 |
余论 | 第237-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4页 |
致谢 | 第244-24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245-2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