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地基和基础的理论和计算论文

岩溶区下伏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溶洞顶板承载力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溶洞顶板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溶洞顶板承载力试验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第18-38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试验方案第18-19页
    2.3 基岩模拟材料选择及测试第19-22页
    2.4 试验槽及加载系统第22页
    2.5 位移及桩端力量测系统第22-23页
        2.5.1 位移量测第22-23页
        2.5.2 桩端荷载量测第23页
    2.6 试验方法及步骤第23页
    2.7 试验现象及数据结果第23-33页
        2.7.1 第一组试验第23-27页
        2.7.2 第二组试验第27-29页
        2.7.3 第三组试验第29-30页
        2.7.4 第四组试验第30-31页
        2.7.5 第五组试验第31-33页
    2.8 数据结果分析第33-35页
        2.8.1 基岩承载力第33-34页
        2.8.2 溶洞顶板厚度对承载力的影响第34-35页
        2.8.3 位置偏移对承载力的影响第35页
    2.9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三章 中心荷载作用下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第38-4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极限承载力求解第38-41页
        3.2.1 基本假定第38-39页
        3.2.2 抗拉破坏模式第39-40页
        3.2.3 抗剪破坏模式第40页
        3.2.4 考虑抗拉应力与抗剪应力共同作用第40-41页
    3.3 基于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的极限承载力求解第41-46页
        3.3.1 基本假定第41页
        3.3.2 Griffith强度准则第41-42页
        3.3.3 冲切破坏模型上限分析第42-43页
        3.3.4 冲切破坏模式r的求解第43-44页
        3.3.5 假定破坏面与冲切体底面夹角为(π/4-φ/2)时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第44-45页
        3.3.6 不假定破坏面与冲切体底面夹角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偏心荷载作用下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第48-54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基本假定第48-49页
    4.3 冲切破坏模型上限分析上限分析第49页
    4.4 破坏模式r的求解第49-50页
    4.5 冲切体高H的求解第50-51页
    4.6 简化计算第51-52页
    4.7 冲切范围估算第52-53页
    4.8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54-62页
    5.1 e=0 时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55-57页
        5.1.1 冲切破坏模式r的对比分析第55-56页
        5.1.2 极限承载力的对比分析第56-57页
    5.2 e≠0 时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57-59页
        5.2.1 冲切范围的估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58页
        5.2.2 P随顶板厚度h的变化规律与试验结果对比第58-59页
        5.2.3 P随荷载偏心距e的变化规律与试验结果对比第59页
    5.3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其拉伸与压缩徐变试验研究
下一篇:株洲工业建筑遗产特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