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湖北庙产兴学研究(1898-1911)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20页 |
| 一、研究缘起及学术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二、学术前史及认识 | 第12-17页 |
|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8页 |
| 五、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清末湖北地区庙产兴学的背景 | 第20-30页 |
| 一、宗教式微 | 第20-22页 |
| 二、毁淫祀的历史传统 | 第22-24页 |
| 三、教育普及思潮的兴起 | 第24-26页 |
| 四、办学经费的困难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清末武汉三镇的庙产兴学 | 第30-43页 |
| 一、武汉三镇的宗教概况 | 第30-32页 |
| (一) 佛教 | 第30-31页 |
| (二) 道教 | 第31-32页 |
| 二、武汉三镇庙产兴学的量化 | 第32-37页 |
| 三、武汉三镇办学经费的来源 | 第37-43页 |
| (一) 学堂常年经费的保障 | 第38-40页 |
| (二) 商捐、商办的传统 | 第40-42页 |
| (三) 学务岁入统计材料的说明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湖北其他地方的庙产兴学 | 第43-56页 |
| 一、地方庙产兴学的量化 | 第43-46页 |
| 二、地方庙产兴学的案例 | 第46-47页 |
| 三、学务经费的再度筹措 | 第47-49页 |
| 四、兴办族学与私塾改良 | 第49-56页 |
| (一) 族学的发达 | 第49-53页 |
| (二) 改良私塾 | 第53-56页 |
| 第四章 庙产兴学中的各方态度 | 第56-71页 |
| 一、官府与庙产兴学 | 第56-59页 |
| 二、士绅与庙产兴学 | 第59-64页 |
| (一) 士绅之重要性 | 第59-60页 |
| (二) 士绅阻学 | 第60-61页 |
| (三) 明月寺案 | 第61-64页 |
| 三、僧道与庙产兴学 | 第64-67页 |
| (一) 道士被骗 | 第64页 |
| (二) 僧侣的无奈与被动局面 | 第64-66页 |
| (三) 僧界精英的应对 | 第66-67页 |
| 四、庙产兴学对民众的影响 | 第67-71页 |
| (一) 赛龙舟之争 | 第67-68页 |
| (二) 观音阁故事 | 第68-71页 |
| 结语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附录 | 第79-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