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铁路线网规模与布局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市域铁路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定位研究 | 第19-39页 |
2.1 市域铁路概念及特征 | 第19-23页 |
2.1.1 国外市域铁路概述及其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2.1.2 我国市域铁路概述及其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2.2 市域铁路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 第23-32页 |
2.2.1 主要技术指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2.2 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 第24-32页 |
2.3 市域铁路适用性需求及功能定位 | 第32-38页 |
2.3.1 市域铁路适用性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2.3.2 市域铁路功能定位分析 | 第34-38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3章 市域铁路线网规模研究 | 第39-53页 |
3.1 市域铁路线网规模分析 | 第39-41页 |
3.1.1 线网规模概述 | 第39页 |
3.1.2 线网规模主要指标分析 | 第39-41页 |
3.2 线网规模匡算常用方法分析 | 第41-45页 |
3.3 基于综合交通视角的线网规模匡算方法 | 第45-52页 |
3.3.1 基本思路 | 第45-46页 |
3.3.2 溢出交通需求预测 | 第46-49页 |
3.3.3 诱增交通需求预测 | 第49-51页 |
3.3.4 市域铁路线网规模匡算模型 | 第51-52页 |
3.3.5 匡算模型的优点 | 第52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4章 市域铁路线网布局研究 | 第53-72页 |
4.1 市域铁路线网布局概述 | 第53-54页 |
4.1.1 线网构架概述 | 第53页 |
4.1.2 研究线网形态布局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4.2 市域铁路线网结构形态分析 | 第54-58页 |
4.2.1 线网基本形态及其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4.2.2 城市空间结构对线网结构的要求 | 第56-58页 |
4.3 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主要方法分析 | 第58-61页 |
4.4 节点重要度联合交通走廊布局法 | 第61-70页 |
4.4.1 主要原理 | 第61-62页 |
4.4.2 节点重要度 | 第62-64页 |
4.4.3 经济关联度 | 第64-65页 |
4.4.4 交通走廊分布 | 第65-70页 |
4.5 市域铁路线网方案布局思路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第5章 成都市域铁路线网规模与布局研究 | 第72-89页 |
5.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72-73页 |
5.2 成都市域铁路线网规模预测 | 第73-76页 |
5.2.1 溢出交通需求预测 | 第73-75页 |
5.2.2 诱增交通需求预测 | 第75页 |
5.2.3 成都市域铁路线网规模预测 | 第75-76页 |
5.3 成都市域铁路线网方案构架 | 第76-86页 |
5.3.1 节点重要度计算 | 第76-79页 |
5.3.2 经济关联度计算 | 第79-80页 |
5.3.3 市域交通走廊确定 | 第80-84页 |
5.3.4 成都市域铁路线网构架方案 | 第84-86页 |
5.4 成都市域铁路线网规模与布局建议方案 | 第86-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89-91页 |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8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