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3页 |
1.1.1 频谱危机及形成原因 | 第18-20页 |
1.1.2 频谱利用率的提升方案 | 第20-21页 |
1.1.3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共享 | 第21-23页 |
1.2 频谱共享的研究现状 | 第23-34页 |
1.2.1 机会式频谱共享 | 第25-30页 |
1.2.2 重叠式频谱共享 | 第30-3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4-38页 |
2 基于服务拍卖的机会式频谱共享方案 | 第38-61页 |
2.1 频谱共享的网络架构与服务拍卖方案 | 第38-44页 |
2.1.1 传统认知无线网络架构的局限性 | 第38-39页 |
2.1.2 网状认知无线网络架构及其优势 | 第39-42页 |
2.1.3 传统频带拍卖方案的局限性与服务拍卖方案 | 第42-44页 |
2.2 基于网络传输规划的胜出用户决定方法 | 第44-48页 |
2.3 满足拍卖真实性的收费机制 | 第48-54页 |
2.3.1 三种经典拍卖机制 | 第49-51页 |
2.3.2 基于VCG的收费机制 | 第51-54页 |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2.4.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54-55页 |
2.4.2 单次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2.4.3 统计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3 基于频谱交易的机会式频谱共享方案 | 第61-88页 |
3.1 频谱市场架构 | 第61-68页 |
3.1.1 频谱市场组成 | 第63-65页 |
3.1.2 频谱交易流程 | 第65-67页 |
3.1.3 频谱使用管理 | 第67-68页 |
3.2 基于用户服务请求的最优频谱购买策略 | 第68-76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68-71页 |
3.2.2 次级服务商的最优频谱购买策略 | 第71-76页 |
3.3 频谱市场中满足真实性的拍卖机制 | 第76-80页 |
3.3.1 基于加权冲突图的胜出SSP决定过程 | 第77-78页 |
3.3.2 满足拍卖真实性的收费机制 | 第78-80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3.4.1 单次实验结果 | 第80-83页 |
3.4.2 统计实验结果 | 第83-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4 干扰信道中基于干扰对齐的重叠式频谱共享方案 | 第88-111页 |
4.1 重叠式频谱共享中干扰对齐方法 | 第88-92页 |
4.1.1 干扰对齐方法概述 | 第88-91页 |
4.1.2 干扰对齐在实现频谱共享时存在的问题 | 第91-92页 |
4.2 频谱共享中基于天线选择的干扰对齐方案 | 第92-100页 |
4.2.1 三种天线选择策略 | 第93-97页 |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4.3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情况下的AS-IA方案 | 第100-109页 |
4.3.1 基于均值滤波和穷尽搜索的AS-IA方案 | 第101-102页 |
4.3.2 基于均值滤波和离散随机优化的AS-IA方案 | 第102-104页 |
4.3.3 基于加窗均值滤波和自适应DSO的AS-IA方案 | 第104-107页 |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7-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5 多跳场景中基于功率控制的重叠式频谱共享方案 | 第111-126页 |
5.1 多跳认知水声网络应用场景 | 第112-115页 |
5.1.1 网络模型 | 第112-113页 |
5.1.2 多跳传输中的数学模型 | 第113-115页 |
5.1.3 基于行为规律的主用户活动距离 | 第115页 |
5.2 基于功率控制的多跳频谱共享方案 | 第115-118页 |
5.2.1 各链路的频带分配 | 第115-116页 |
5.2.2 端到端的数据路由管理 | 第116页 |
5.2.3 各节点的功率控制 | 第116-118页 |
5.2.4 具有主用户保护的最优多跳传输方案 | 第118页 |
5.3 最优传输方案的近似求解算法 | 第118-121页 |
5.3.1 基于统计信息的概率约束近似方法 | 第118-121页 |
5.3.2 三步探索求解算法 | 第121页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5页 |
5.4.1 实验环境设置 | 第121-122页 |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结论 | 第126-127页 |
6.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6.3 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附录A 定理3.1的证明 | 第138-139页 |
附录B 定理4.1的证明 | 第139-140页 |
附录C 公式(4.25)的证明 | 第140-141页 |
附录D 公式(4.31)的证明 | 第141-142页 |
附录E 引理5.1的证明 | 第142-143页 |
附录F 引理5.2的证明 | 第143-144页 |
附录G 公式(5.38)的证明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作者简介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