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谐波的危害及其抑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谐波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 | 第10页 |
1.2.2 谐波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3 谐波的抑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3.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基本问题研究 | 第15-32页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第15-16页 |
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电路结构 | 第16-18页 |
2.2.1 电压型主电路拓扑结构 | 第16-17页 |
2.2.2 电流型主电路拓扑结构 | 第17-18页 |
2.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4 常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 第19-25页 |
2.4.1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第19-21页 |
2.4.2 基于三相瞬时无功功率的p-q检测法 | 第21-23页 |
2.4.3 ip-iq检测法 | 第23-25页 |
2.5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字化控制策略 | 第25-31页 |
2.5.1 补偿电流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25-29页 |
2.5.2 主电路直流侧电压控制 | 第29-30页 |
2.5.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字控制系统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DSP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硬件设计 | 第32-47页 |
3.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3.2 主电路设计 | 第33-37页 |
3.2.1 主电路的容量计算 | 第33页 |
3.2.2 直流侧电压的选取 | 第33-34页 |
3.2.3 直流侧电容的计算 | 第34页 |
3.2.4 交流侧电感值的计算 | 第34-36页 |
3.2.5 开关器件的选取 | 第36-37页 |
3.3 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 第37-40页 |
3.3.1 电流采样及调理电路 | 第37-39页 |
3.3.2 直流电压采样电路 | 第39页 |
3.3.3 过零检测电路的设计 | 第39-40页 |
3.4 DSP硬件系统的设计 | 第40-46页 |
3.4.1 基于DSP的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40-41页 |
3.4.2 DSP控制芯片TMS302F2812简介 | 第41-43页 |
3.4.3 DSP最小系统的设计 | 第43-44页 |
3.4.4 脉冲发生器方案的选择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软件设计 | 第47-56页 |
4.1 软件开发环境及实现功能 | 第47-48页 |
4.1.1 CCS3.3开发环境 | 第47页 |
4.1.2 本设计软件所要实现的功能 | 第47-48页 |
4.2 DSP系统初始化 | 第48-49页 |
4.3 主程序流程设计 | 第49-52页 |
4.3.1 中断子程序流程设计 | 第50-51页 |
4.3.2 谐波和无功电流的计算 | 第51-52页 |
4.4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52-53页 |
4.4.1 低通滤波器形式的选择 | 第52页 |
4.4.2 滤波器采样频率以及截止频率的选择 | 第52-53页 |
4.5 基于FPGA的PWM脉冲发生器的软件实现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系统仿真 | 第56-64页 |
5.1 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 | 第56页 |
5.2 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61页 |
5.2.1 谐波和无功电流运算环节仿真模型 | 第56-60页 |
5.2.2 补偿电流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5.2.3 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仿真模型 | 第60-61页 |
5.3 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仿真实验 | 第61-63页 |
5.3.1 主电路仿真参数的设定 | 第61-62页 |
5.3.2 仿真结果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64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