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米品质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9页
    1 稻米品质性状概述第11-15页
        1.1 碾磨品质第11页
        1.2 外观品质第11-12页
        1.3 蒸煮食味品质第12-14页
        1.4 营养品质第14-15页
    2 稻米品质性状的组成及其相关性第15-20页
        2.1 白形成的机理及其与其它品质的关系第15-17页
        2.2 稻米淀粉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品质的关系第17-19页
        2.3 稻米蛋白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品质的关系第19-20页
    3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数量遗传学研究进展第20-24页
        3.1 分子标记类型第20-22页
        3.2 作图群体第22页
        3.3 QTL定位方法第22-24页
    4 水稻品质性状QTL定位以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4-37页
        4.1 垩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第24-33页
        4.2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分析第33-36页
        4.3 稻米淀粉粘滞性QTL研究进展第36-37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第37-39页
        5.1 稻米蛋白和淀粉粘滞性RVA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稳定性分析第37页
        5.2 利用BIL群体分析不同环境中控制稻米蛋白和淀粉粘滞性RVA的QTL第37页
        5.3 水稻籽粒不同灌浆时期蛋白含量和蛋白指数的动态QTL分析第37-38页
        5.4 大腹白突变体WB的初步定位第38-39页
第二章 不同环境条件水稻品质性状的QTL分析第39-65页
    摘要第39-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1.1 实验材料第40页
        1.2 间实验第40页
        1.3 性状分析第40-41页
        1.4 统计分析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61页
        2.1 BIL群体及亲本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第41-43页
        2.2 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43-47页
        2.3 稻米品质性状的QTL分析以及相应置换系的验证第47-59页
        2.4 QTL共位点第59-61页
    3 讨论第61-65页
        3.1 垩白粒率与RVA性状的关系第61页
        3.2 蛋白含量与RVA性状的关系第61-62页
        3.3 稻米品质性状QTL的共位点现象第62-65页
第三章 稻米品质性状相关QTL的稳定性分析第65-77页
    摘要第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1.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1.2 田间实验第66页
        1.3 性状分析第66页
        1.4 统计分析第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74页
        2.1 BIL群体及亲本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第66-67页
        2.2 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67-69页
        2.3 稻米品质性状的QTL分析第69-74页
    3 讨论第74-77页
        3.1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复杂性状QTL定位中的应用第74-75页
        3.2 稻米品质性状QTL的共位点现象第75-77页
第四章 不同灌浆时期水稻蛋白积累的动态QTL分析第77-87页
    摘要第77-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8-80页
        1.1 实验材料第78页
        1.2 田间实验第78-79页
        1.3 蛋白含量PC及蛋白指数PI分析第79页
        1.4 统计分析方法第79-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4页
        2.1 亲本及群体蛋白含量和蛋白指数动态变化及统计分析第80-81页
        2.2 不同发育时期蛋白含量PC的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第81-84页
        2.3 不同发育时期蛋白指数的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第84页
    3 讨论第84-87页
        3.1 动态QTL的分析第84-85页
        3.2 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比较第85-87页
第五章 大腹白突变体WB的初步定位第87-93页
    摘要第87-8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8-90页
        1.1 植物材料第88页
        1.2 表型数据测定第88-89页
        1.3 DNA样品的提取第89页
        1.4 SSR和Indel标记的开发第89页
        1.5 SSR和Indel标记分析第89-9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0-91页
        2.1 大腹白突变体WB及其亲本的表型差异第90-91页
        2.2 大腹白突变体的初步定位第91页
    3 讨论第91-93页
        3.1 大腹白突变体WB和野生型日本晴在表型上的差异第91页
        3.2 WB基因的初定位第91-93页
第六章 全文小结第93-95页
    1 全文结论第93-94页
        1.1 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品质性状的QTL分析第93页
        1.2 稻米品质性状相关QTL的稳定性分析第93-94页
        1.3 不同灌浆时期水稻蛋白积累的动态QTL分析第94页
        1.4 大腹白突变体WB的初步定位第94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附录第105-113页
    附录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第105-106页
    附录二:脂肪含量的测量方法第106-107页
    附录三:稻米淀粉RVA指标测定第107-108页
    附录四:总DNA提取(SDS法)及检测第108-110页
    附录五:SSR和INDEL标记分析第110-113页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论文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辊下压式柔性拉形过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研究--以绩效财务会计为中心